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文说枣庄 > 正文

走遍枣庄:寻访旧峄县八景

2013-03-20 18:32:38   来源:枣庄网整理   

      现在的仙人洞,依然是绿树掩映,林深洞幽,夏天雨后高水流水激流成瀑,你若有神仙情节,不妨去置身其中体味一番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快乐。

      三、把酒向故台

      古人多豪饮之士,而酒中之仙,莫过于晋人刘伶。

      刘伶一生嗜酒如命,以饮为乐,酒名盖过文名。明代兵部右侍郎贾三近在《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赞道:“……公固达人非酒人也。当其驱车东游,穿林藉草,登高台,临清流,左携阮步兵(阮藉),右拉嵇中散(嵇康),挈盒提壶,操卮捧罂,吞吐烟霞,沈酣风月,掀髯长啸,云吞应声,宁知乾坤为何物,尘世之何时哉!”“吞吐烟霞,沈醉风月”饮酒饮到此等境界,可不是酒仙么!

      如今酒厂如云,借古代名人为酒名的酒不计其数,什么“董郎家酒”、“沛公宴”、“张良宴”……唯独没有以刘伶入酒名的,我曾百思不得其解,后来一友人一语道破玄机“刘伶乃醉死的,酒若以刘伶名,酒厂老板岂无顾忌乎?”细想不由哑然失笑。

      刘伶,字伯伦,西晋沛国(今安徽宿县)人,曾封建威参军,与阮藉、嵇康、山涛、阮咸、向秀、王戎等人并称“竹林七贤”。刘伶生性豁达,为人放荡不羁,武帝泰始初年(公元266年)因不满武帝暴政,得罪权贵而被革职,其后如历代不得志文人一样,归隐田园,游历山川,诗酒作伴。其死后葬在峄县。

      刘伶墓今在枣庄市东南八公里处的西王庄乡刘曜村。刘曜村原名即刘伶村。该村南有一高出地面的土台,乃“刘伶酾酒台”,峄县八景里称“刘伶古台”,古台西不远即刘伶墓。

      曾有人对刘伶死后不葬故里,却埋身峄县置疑,其实若照刘伶“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刘伶《酒德颂》)的性格来看,也不足为奇。刘伶归隐田园之后,常常坐在鹿车上饮酒,酒至酣处,撒开缰绳,任由鹿车穿林过水,他则一边持杯畅饮,一边赏景作诗。家人不放心,劝阻他,他醉眼惺忪,哂然一笑说:“不必担心,我在哪里醉死,就把我埋在哪里罢!”“峄在晋为兰陵郡,距沛仅百里,城东北多佳山水,公数往来游眺……”(贾三近《晋建威参军刘伶墓记》)刘伶最终醉死在峄县的明山秀水间,故被家人埋身在他终日抱酒痛饮的承水河畔,酾酒台边。明人王瑛写过一首《刘伶台》的七绝:

      一代高风野水边,
      伯伦遗冢尚依然。
      千秋谁为浇坟土,
      悔不当初葬酒泉。

上一篇:美哉,微山湖
下一篇:谈台儿庄大战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