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文说枣庄 > 正文

老家的石井

2013-01-08 10:36:52   来源:鲁南在线   


     
      昔日居住着百十户人家的家乡老村,是一个典型的纯山庄,勤劳的祖辈先民所住的房屋院墙,也都是就地取材,全部用石头砌成,村人所用的吃水井自然也不例外。
      老家共有三个吃水井,全都是用石头砌成,一口最老的石井位于村外的西南角,石井的年龄,连村里的老人都不知道,小时听奶奶说,她以前听前辈老人讲过,最初村子人少,这口石井可满足全村人用水,随着村子人口的增多,石井已无法满足村民用水需求,先辈们就在离村子二里多路远的村南面的石壁下,又挖建了一眼水井,水井的水源很旺,因井内有两个“泉眼”,村民们称这口石井为“泉井”,为了能储存这些泉水,先辈们就在石井的下游建立了一个大水池,以便供村民日常和季节生产用水。另一口石井在村子的后方,村子后半边的村民大多用这口石井的水。


     
      这些老水井的井口和井台都是用厚大的大石板铺成,一代又一代村民来往挑水的足迹,已将这些石板踩得光滑发亮,如今这三口老石井还完整无缺的保存着原始样子,只是除了村南的那口流动的“泉井”外,其它的那两口石井因长久不用,井水已变了颜色,井内已长满了青苔、落满了一层厚厚的杂草树叶,井台也被杂草覆盖。
      从我记事起,村民吃水全靠祖辈流传的传统肩挑方式,两个水桶,一条专用的扁担,成了家家户户运水的唯一工具。
      来自大山深处的古井泉水,清澈纯净,甘甜解渴,养育了一代代村民,但也给我留下苦涩的记忆。
      在我童年时代的记忆里,每逢干旱石井断流的季节,也是村民最难熬的时候,村民们总是挑着几个空水桶排队等水,等待的时间让人焦急不安,因为等待时间长久,排队等水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按先后顺序挨号。干旱严重时,每等一桶水都要很长时间,只有等到滴答滴答的泉水聚到了一定的界线,等水的人用水瓢一瓢一瓢地、小心地舀倒在水桶。年复一年,石井底部的那块大石板,已被几代村民磨出了一个圆圆光滑石窝。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年的旱季,石井边,成了村民聚会的场所,也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等水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各占一方,老人们聚在一些,抽着旱烟袋,或谈古论今,或聊着家常,很是开心;妇女们有的看着孩子,有的做着针线活,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围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的说个不停,啦一个笑话,说几句荤话,也就成了自然,每当啦完说过之后,总会引起一阵笑声;呆不住安静的孩子们三三两两的跑来跑去,常常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
      老家的石井边,给我留下了太深的记忆。每年旱季,为了吃水,古井边,村民们为水吵嘴,甚至打架已成了常事。那时,在村里流传着“吃水贵如油,为水愁白头”的顺口溜。
      村里的一些男劳力因白天忙些农活,有的就打着灯笼利用晚上时间去等水,有的干脆用于月光或黎明时间去10里外的大山沟里去挑水,挑一趟水要用两个多小时,那时的我曾多次陪着哥哥去挑水,那份艰辛使我至今难忘。


     
      为了不损失一滴水,村民们挑水时,总是在水桶里放一些漂浮的东西,小心翼翼的走在高低不平的小路,以保持水桶的平衡。
      八十年代中期,我村赶上了国家扶贫政策的首班车,在山腰上生活了几代村民的老村被搬迁到山下,打了一眼深水井,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里的一些年迈老人因留恋旧居,死活不愿下山,零散的居住在了空荡的老村里,村南的那口“泉井”也成了老人们的“专利”,但无论多旱,缺水已成了历史。
      离开老家之后,通往老家古井的小路上,我的脚印越来越少,可古井边我童年的记忆,却像一棵大树,深深的扎下了根,那条小路像一条永远扯不断的丝带,串联着我的童年、我的记忆、我的思念和我的乡情。

上一篇:悠悠千载茅茨河
下一篇:最美不过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