桨声灯影台儿庄
2013-03-08 16:21:21 来源:台儿庄网
逃出了历史,逃不出梦想。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每天清晨,央视的广告词都这么讲——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不知道是否徐志摩的诗歌点燃了城市管理者们的灵感,他们毅然叫停了那个将要在台儿庄旧址盖楼的价值6亿元的房地产项目,决定重建台儿庄,寻梦台儿庄。寻梦?台儿庄古镇早在73年前就被荡为焦土,早没了原住民和原生态的房屋街道,这样的重建,靠谱吗?有戏吗?有价值吗?不会成为假古董的汪洋大海中又一艘破船吗?
幸甚至哉,有人读懂了历史,还悟出了重建的精髓。“建”是硬的,“养”才是软的,台儿庄被历史养了好几百年,他们要做的,不只是修房子,更是为了唤醒一座沉睡的 古城,重续一段消逝的文明,复活并滋养一种古代的生态。不用编造历史故事,这里的故事遍地流淌;不用杜撰历史人物,这里的人物千古流芳;更不用为建筑风貌、街区布局煞费苦心,过去什么样子,就建成什么样子。有历史的底蕴,更有对历史的敬畏,建设者们把习见的功利冒进的开发行为,演化成了承续历史、修缮历史的文保行动——遍访当地80岁以上的老人,凭借他们依稀的印象勾勒古城的轮廓;全球范围内寻找关于台儿庄的影像资料,在战火硝烟的背后去辨识当年大院深宅的布局;拜访人文、建筑、规划专家,在青砖碧瓦、飞檐雕梁中定位每一栋古楼;查遍数百部文献典籍,挖掘古城的文化基因,弄清每一栋建筑的前世今生、主人身份和家族往事……保存了古城95%的道路肌理和水文框架,邀请全国最优秀的古建筑技工。精细到闽南古楼该由福建技工建,徽派建筑该由安徽人建;精细到墙体转角处的棱角一定要抹掉;精细到古城的每一匹砖都进行了打磨,砖与砖之间的灰缝只有5mm,比古建要求的10mm标准提高了一倍……
有个记者说,台儿庄是一座可以用放大镜看的古城。台儿庄的建设者说得更夸张和骄傲:造我们的古城,云集了全国最好的工匠,很多工匠年岁很大且技艺后继无人,所以我们造的可能是“中国最后的手工版古城”。不去辨这句话的真伪了,把建筑当做文物来做,想来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了。最可喜的是,苏醒过来的古城里,不仅有步云廊桥、扶风堂、三恪堂、天后宫、船形楼等美轮美奂的古建矗立,更有运河大鼓、柳琴戏、鲁南皮影等非遗留声,还有众多传统的、甚至是消失了的业态出现并焕发生机;除了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以外,听说,不久以后,这里将还会出现几十上百家小型专业博物馆,如票号博物馆、运河税史馆、二战纪念馆、酒文化博物馆等等……壳是古的,瓤子也是古的,古是一种动态展示,也是一种活态传承,古是给现代人看的,也是给后来者留的——这样的台儿庄,一分的古意就有了十分的价值,簇新的外表就有了深远的内涵,绮丽的夜色也就有了历史的重量。
千里走单骑酒吧旁边的小广场每晚都在播放老电影《血战台儿庄》,战事的惨烈和荣光让每一个观众面色凝重、心事重重;而十步以外,石拱桥柳眉含黛,翘檐下灯笼飞红,内运河虹彩凝华。桨声灯影中的台儿庄夜色是如此浓稠,浓得来,浣颜可以洗心,濯笔可以绘彩;民族精神为魂,运河文化为根,台儿庄夜色就这样被滋养,就这样在大悲壮和大繁华的交响下,传承着文化的余脉,传诵着历史的余响,传递着记忆的余温,传播着梦幻的余光……
上一篇:台儿庄与扬州的不解之缘
下一篇:风雨第一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