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文说枣庄 > 正文

台儿庄与扬州的不解之缘

2013-03-08 16:18:54   来源:台儿庄网   
       京杭大运河绵延三千五百里,流经近百座城镇,这其中就有我的家乡台儿庄。现在的台儿庄是一座蜚声海内外的小城,她隶属于山东省枣庄市。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对远在五百里之为外的另一座城市颇有感情,那便是素有“十里烟花繁华地”之称的扬州。
      那些漂泊在大运河上的船民,他们祖祖辈辈就不知道家乡在哪里。漂到哪里,哪里就是家乡。某年某月某日,我的祖先不知从哪里漂到了台儿庄,在西城门外置了家业。又某年某月末日,大约是中日台儿庄大战时期吧,我的祖辈又回到船上。即便是到50年代,全国实行生产合作化改革的时候,他都拒绝回到岸上居住。每当忆起小时候在船队上追逐、嬉戏的场景时,我还禁不住要眺望南方。运河,扬州,台儿庄,无缘由将浓浓的乡情都倾泻在这两点一线上。
      在台儿庄,世代流传着这样一个始祖传说。传说古时候扬州有一户台姓人家,因生活所迫,婆婆带着儿媳和小孙子一路北行,靠乞讨度日。不幸,儿媳在讨饭时失散。婆婆领着孙子继续北上,辗转来到现在的台儿庄一带,在一片空地上搭了一个简易的草棚,暂住下来。老婆婆年迈体弱,加上贫病交加,不久便离开了人世。撇下孙子一人,举目无亲,孤苦伶仃,日夜思念家乡、思念母亲,只是不知道家在何处,母在何方。只听祖母生前对他念叨过,他们是从东南方向来的,在过一座小山时,母亲失散。孤儿的思母之情与日俱增,他常常遥望东南一山,潸然泪下。久而久之,人们便把这座小山称为望母山。后来,不幸走散的母亲千方百计打听到婆婆和儿子的下落,一路讨饭找到了这个地方。这时,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母子相认,抱头痛哭。从此以后,母子二人便在此定居下来。后来,一些逃荒的人也陆续在此定居,慢慢形成了一个小村庄。人们为了纪念婆、媳、孙三代讨饭定居和母子相聚、生死离合的不幸遭遇,遂将这个小村庄称作“太庄”(扬州话称祖母为“太太”)。时至今日,台儿庄周围一带的老百姓仍称台儿庄为“太庄”。
      按照传说,“台庄”系由扬州话“太庄”演化而来,而望母山则位于台儿庄东南20里。明代,台儿庄为王目社的驻地,“王目社”一称或与此山有关。从唐、明两代碑文和《明史》的记载上看,台儿庄在唐代称作台家庄,简称台庄,系以姓氏名村。原台儿庄东门外故塚中,竖有一通正面刻有“台家林”的石碑,传为台家茔地。太庄和望母山的传说固然不实,但却饱含着台儿庄人浓郁的扬州情结。
      尽管如此,台儿庄与扬州结缘,也绝非一厢情愿,而是事实。据考,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在主管河务的工部右侍郎曹时聘的主持下,“开泇济运”全部工程相继完成。当年泇河通过船只8023艘(占漕船总数的三分之二),其中粮船7765艘,年货运总量400万石。他遂上呈《泇河善后事宜疏》,奏请置邮驿、设兵巡、增河官、立公署,得到万历皇帝的首肯。次年,扬州道便在此设立了台庄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里之河务,兼管地方治安,继之设县丞署、守备署。至此,北上漕船悉行泇河,南返漕船仍走黄河运道。每年三月开泇河坝,由直河口进;九月开召公坝入黄河,粮船和官民商船皆以此时为准。崇祯十二年(1639年),扬州道又在台儿庄东南黄林庄村前立河防碑一通,载有“南自清河县起,北至台儿庄止,此三百余里之内尤为灌薮”之语。可以说,运河改道台儿庄之初,这里属于扬州道实际管辖,“台儿庄”的名字,也是扬州人给取的。大量涌入的移民,自当以扬州籍居多。旧时台儿庄的大户人家,如台氏、袁氏等,皆来自扬州。如此说来,台儿庄船民认扬州为故乡,还是有历史依据的。
      如果说城市也有性格的话,那么台儿庄更像是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天然具有江南水乡的气息。尤其是在古镇台儿庄,风貌与周庄、乌镇相若,大到经济文化,小到饮食起居,处处夹杂着淮扬的味道。其实,不仅仅是台儿庄,整个枣庄市也因其独特的地理区位,遍处刮着楚汉之风、沐着江浙之雨。
      命运让我一路向北,我却永远守望东南。

上一篇:台儿庄,一次穿越时空之旅
下一篇:桨声灯影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