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的祖母树
2013-01-16 09:18:49 来源:时培京
古城重建了。万家大院是古城重建的标志。最显眼的就是一棵孤零零银杏树,万家大院起来了,开始也是孤零零地。四年来,一千余座建筑(包括大院)拼命地往上长,要看一看台儿庄的老祖母。
那个人没有忘记她。“那个人陪同参观的人,指着我说,她是台儿庄历史变迁的见证。”万家大院是第一个院落,那个人很高兴,只要有参观的客人,往往这里领,有时候也亲自解说:
万家院落是整个古城的缩影。“院院不同、院院有水、院院有主题文化”的院落特色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展现。这个院落的文化为“公孙文化”,身后这块砖雕上面书有“祚胤永锡”,“锡”通“赐”,意为赐给;“祚”为福分;“胤”即后代,“祚胤永锡”即永远的赐给后代福分,引申为忠孝富贵永远相传,而这块砖雕正对面为“孝悌节让”,孝为还报父母的爱,悌为敬爱兄长,引申为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同时周围的砖雕是“二十四孝”故事,弘扬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
然后穿过老祖母绿色的头发,来到大院后的亲水木台。向客人讲起木台西万家老爷的私人码头,据说隔三差五的月夜万家老爷在此等候红颜知己。
有一天,老祖母听见了很熟悉的话,那是七十多年前的台儿庄话。导游说是台湾来的童话作家郁化清,他是台儿庄人,1948年随着胜利中学到台湾的。郁化清说了很多,说起了泰山庙小学,他在那里上过学,和王克先是同学。
2011年5月里的一天,来了一群客人。老祖母听出来了是台湾口音:有新党主席郁慕明、著名诗人管管、历史学家东年、《幼狮》文艺主编、作家吴钧尧,还有大陆湖北口音武汉大学的於可训、在北京当了将军的的台儿庄人贺茂之,还有好多好多,他们是参加首届两岸抗战文学论坛的。台儿庄著名诗人贺敬之还题了词“珍惜和平年代,莫忘大战历史。”郁化清的女儿也来了,她是台(湾)二代,定居在台儿庄古城,主编叫做什么的《天下@第一庄》杂志。
老祖母不孤独了。她听说拉丁美洲有《百年孤独》,拉丁美洲孤独了多少年?老祖母孤独了四百多年。她知道黄帝复姓公孙,与银杏树有着某种关联,“因银杏在中国繁衍的源远之长,可与中华的悠久历史相伴,是随中国文化俱来的亘古证人。”台儿庄古属东夷,东夷部族崇拜植物和树木,银杏树是崇拜物之一。台儿庄张塘有2000多年的银杏树可为最茂盛的证明。运河东岸江苏邳州有许多树龄在千年以上的银杏树。邳州一位诗人这样写道:“出门无所见,满目白果园。屈指难尽数,何止株千万。”道出了人们对银杏树的偏爱。
老祖母是凤凰的化身。凤为雄树,凰为雌树,相望而生,叶如鸭脚,枝似禽胫,果若凤眼。老祖母是台儿庄硕果,银杏果是台儿庄的凤眼,是台儿庄古城复活的眼睛,凤凰涅槃了,《复活台儿庄古城》诞生了。
老祖母守护了台儿庄四百多年。有一天,她还听说北京大学出版社来了一位叫王鹤然的编辑,说是为了编辑出版《守望古城》系列之台儿庄古城而来,“我可以申请品牌代言:口号就是:hello,祖母树。”可惜她还没有学会发电子邮件。
第二件事情是老祖母盼望第二届两岸抗战文学论坛召开。她想听听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的声音,想亲眼看看年近九十的著名诗人贺敬之。她在盼望着,她不会说话,只有树叶哗哗啦啦地响。有人能够听得懂,他知道,那个在银杏树下解说的那个人还会来……
秋天了,冬天了,老祖母脱发了。有一个人时常坐在她的膝下围着他拉呱,他想听台儿庄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他想听听鱼儿衔着的故事,他想听船儿捎来的故事……
老祖母知道为什么银杏树下两岸抗战文学论坛的参与者在这里交谈,想是顺便讲给她听。老祖母知道,银杏树的生命力顽强,像自强不息的中国人,银杏树多灾多难,像屡屡崛起的中国,郭沫若说过:银杏树可谓是中国的国树。就台儿庄所言,银杏树是天下第一庄的庄树,台儿庄筑城四次,毁于战火、水灾,重建,新生,永远重生,想想凤凰涅槃,五百年一生五百年一死,繁荣与衰败,花开与花落,老祖母见的多了。
老祖母盼着两岸抗战文学论坛在台儿庄万家大院召开,她知道和平绝不是乞求换来的,她曾经七周年不结果,不想让异族侵略者沾得她一滴乳汁。2009年日本地震的时候,她讲了日本一棵银杏树故事:
1945年5月1日,广岛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留下一株被炸得只留有像一段麦秸秆一样的银杏树,其它的荡然无存。第二年春天,继续生长的是银杏树。
老祖母要说的是:抗战文学论坛,是为着和平而来应对的是任何形式的战争,人们执著于追求和平的愿望就像是永远也不会失去生命力的银杏树、永远茂盛葱郁的银杏树。这就注定了万家大院下不会孤独,老祖母不会孤独。四百年的老祖母绝不会在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