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文说枣庄 > 正文

悠悠千载茅茨河

2013-01-06 18:24:36   来源:原创   


     
      在我的家乡古城台儿庄泥沟镇至今还流淌一条名字叫做茅茨河的河流,懵懂的记忆中,被村里人称作毛草河的小河就是我们孩子们快乐的乐园,这条小河约有60多米宽,平时有1.5米多深,夏季则河水暴涨,时常漫过石桥;河的两侧是小路,路边有水沟,沟外才是河堤;南北走向穿村而过,蜿蜒一直流到很远的地方去。春天,我们在河边网鱼、捉虾、逮螃蟹;夏季,白天我们在河里学游泳、嬉戏、采莲蓬、割水草(帮助大人挣工分)、或到芦苇荡里去摸水鸟蛋,夜晚,我们在桥上听大人们拉呱说古论今;秋天,我们采菱角,挖莲藕;冬季,我们在河上溜冰、砸鱼......小河承载了我们小伙伴童年全部乐趣的源泉,陪伴着我愉快成长 ,只是由于年少无知,我未能读懂她的全部。


    茅茨河之大北洛村河段现貌
      
      长大后,我才知道和了解她名称茅茨的真正意思,茅茨亦作“茆茨”,是.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出自 《墨子·三辩》:“昔者尧舜有茅茨者,且以为礼,且以为乐。”《韩非子·五蠹》:“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一条小河能和远古时期的尧舜联系在一起的除此别无二家,这就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茅茨河两边的老百姓怎么不对她肃然起敬。经过我数年的调研和查阅,果然发现她的不同凡响,联想起那岸边小路及水沟的构造时,就足以说明那就是纤夫走的路,她被我们遗忘了最低有1600多年的历史。2009年10月份,山东大学的李纲在他的论文《明清时期枣庄运河文化研究》中把茅茨河列入“枣庄运河开发简史一览表”,并明确表明茅茨河开发于公元494年的南北朝时期,距今时长1618年。2010年12月10日,曹诏亮也曾经在《中国水运报》撰文--千年残存茅茨河,也对她做了简要的介绍。今天我就把自己整理和收集到关于茅茨河悠久的历史向大家娓娓道来,意在抛砖引玉。
     

    茅茨河之夹访村河段现貌
     
      茅茨河发源于今峄城区的东部山脉,她是不同于古丞水(今峄城大沙河)的一条自然河流;大沙河是季节性河流,发源于枣庄市的北部山区,岸深坡陡,只是起着雨季泄洪的作用。而茅茨河则不同,她平行于地面,常年有水,河道顺畅无有大的急转弯,水流缓慢适于行船。纵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的对战争场面的描述不难发现,古代人行军打仗多数要靠走水路来完成,因为陆路很容易被人为挖断和破坏,等你把桥和路修好之后,人家早已乘船到了目的地了;由此可以推断茅茨河被作为运河来使用大约是在战争频发的三国时代,因为最早关于茅茨河被作为战争使用的文字记载是在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时期,距今也有1600多年的历史,她比隋炀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整整早了100多年。
      从今天的卫星地图上依然能看到这条河道的主要肌理和脉络,她的流域贯穿整个泥沟镇的中部地区,虽然只有10多公里的长度,却星罗棋布般布满北起郭庄、吴代庄、赵庄、兴桥、洪庄、马庄、宋铺、吉庄;南至东黄庄、滕楼、夹访、大北落等十几个人口较多的行政村,可见当年先民的选择是择河临居,流域两边流传着“刘墉吴寺庙耙和尚”,“梁王晒米城的传说”“隋炀帝游塌歌河”,“滕楼银杏庙藏宝”,“梁王钓鱼台”,“梁王训蜂兵”,“九女墩”“兴隆桥”,“胡氏庄园”,“大北洛牌坊”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一些古建筑遗迹连成了一串珍珠似的。她简直成了一条“黄金水道”和传奇之河。
      茅茨河航运的衰败时期大约是在元朝,随着蒙古人的铁蹄南侵,他们习惯在马背上行走,不习惯走水路,于是就在河道上建起了许多石桥,再加上千年的淤塞与战乱破坏,河道没有了往昔那繁忙的运输景象。从此,茅茨河彻底地告别了作为运河的航运时代。但是她作为灌溉和生活之河,却让两岸老百姓受益匪浅,一直到今天,河岸两边的土地都是盛产蔬菜粮食作物的“一级地”,旱涝保收;河里则是鱼肥虾壮,鸭鹅成群。
      关于茅茨河的流向问题,我对她有两种推断:一种是东流入海,因为在郯城县以东一带也有一条名字叫“茅茨河”的河流;第二种推测是,她从古城台儿庄东侧向南流去并入早期的京杭大运河江苏段。
      今天,古老的茅茨河依然在静静地流淌着,她何尝不希望人们把她重新装扮,她也想穿越到当年那百舸争流、战鼓其鸣、金戈铁马的辉煌岁月,她期盼着这一天的快点到来。

上一篇:踏春奚公山
下一篇:老家的石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