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业元老痛心乳业信任危机:当年乱加各种添加剂
2013-07-05 15:46:09 来源:中国青年报
-
近日,国家发改委剑指惠氏、合生元等洋品牌奶粉价格垄断。惠氏公司于昨日表示,其价格体系确实违规,降价11%以示配合。这在社会上引起了密切关注。
之前,国务院要求,按照严格的药品管理办法监管国产婴幼儿奶粉质量,采用电子监管码等手段,做到全程可追溯。被公众称为“史上最严奶粉监管令”。
面对政府的强力组合拳,各界除了叫好之外仍多有期盼。专家指出,要想让消费者喝上国产放心奶,光有严厉的监管还不够,仍需打破旧有的利益链条,让奶农分享奶业发展的红利。唯有把奶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调动起来,才能有国产奶新的春天。
印度“白色革命”带来的启示
“在讨论中国乳业问题时,我们必须清楚一个事实:相对于13亿人口的巨大需求,中国的牧业资源禀赋是严重不足的,优良牧场的缺乏更是无从弥补。这是中国乳制品目前无法整体优质起来的原因之一。好奶需要好牛,好牛需要好草!”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办事处顾问臧英年说,脱离这个基础的讨论没有意义。
统计数字显示,中国拥有4亿公顷草原,但多在高寒地区,而且近年来退化面积不断扩大。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国退化草原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15%,80年代中期增加到30%,90年代中期达50%。目前全国约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中度和重度退化面积达1.5亿公顷。与此同时,全国主要牧区天然草原牧畜超载问题十分突出,超载率达44%。
臧英年说,尽管中国政府实行了退耕还草等积极的政策,但是草场却难以扩展,考虑到保护耕地的刚性要求,草场未来扩展的可能性也很小。
除了资源禀赋较差外,他认为,中国难以出品好奶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性的:奶农得到的利益太少了。
“新西兰和印度的资源禀赋天差地别,但是他们有一样却是相同的,就是奶农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他们能够分散自身的风险,并享受行业发展的利益。这保证了‘乳业第一车间’的品质,为食品安全打下真正的基础。”臧英年说。
据悉,新西兰的牧场绝大多数是家庭式经营,但是这些家庭又通过合作社呈现为高度纵向一体化:最低一级是农场主,上面是奶业合作社,最上一级是乳业委员会。农场主拥有合作社的股份,合作社又拥有乳业委员会的股份。在这种结构下,各环节构成了共同参与的经营、管理、分配体系。
印度则从1965年掀起“白色革命”,奶类产量从2000万吨飙升至1.2亿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乳品生产国。其成功的原因被认为是近乎完美地把奶农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生产、加工、消费的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奶农既是原奶的供应者,又是合作社乳品的成员,是整个过程的主人。通过合作社,300万名印度奶农不仅可以从奶牛养殖环节获得利润,也可以从加工、销售环节得到利润。
中国奶农就没那么幸运了。即便在乳业发展最快的年头,比如2001年到2005年,中国液态奶产量的年递增率超过40%,干乳制品接近20%,奶农亏钱的现象仍比比皆是。2002年开始的中国乳制品行业变局的基础是建立在产业链利润分配很不平衡的基础上的,奶农在和加工企业的合作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有人曾测算过,在中国奶业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奶品加工、奶品销售3个环节的利润比为0.8∶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