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百姓生活 > 正文

年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2013-02-11 20:45:29   来源:大众日报   
      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了,至于对“过年”的那份期盼与喜悦似乎早已变成了一种回忆。记者通过蛇年春节的采访与观察,来试图还原一个问题:到底是年变了还是我们变了?

      腊月二十三,济南天气湿冷,市民刘先生和妻子在家里窝了一整天没有出门,到了晚上刘先生的岳母来电话问他们有没有吃饺子和灶糖,这夫妇俩才忽然想到当天是“小年”,“小时候一提起酥脆香甜的灶糖就激动,天天盼着过小年,现在这是咋了?”刘先生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困惑。

      近日,一位署名丁一晨的大学生在微博上连发了两组以“过年”为主题的漫画,其中感慨触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丁一晨的漫画生动活泼地呈现了这样的画面:城市里除了商场,街道上似乎一点年味没有,还不如每年的圣诞节、万圣节、甚至网络节日“光棍节”等热闹些。事实的确如此,2012年的“双十一”,天猫和淘宝联合创下191亿元的销售记录,接下来的一周满大街都是快递员忙碌的身影。对此,丁一晨在漫画中表达:“或许这些节日可以给我们一次尽情放纵的机会吧,而传统节日带给我们的往往是压力。”有记者在大街上随机采访年轻的路人,过年回家最怕什么?得到最多的答案是:工资多少,有无对象,有无孩子……

      对此,山东大学传播学教授冯炜认为,以圣诞节、情人节为代表的洋节日比较时尚,更加能够吸引年轻人的注意;此外,现在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色彩缤纷的电视、网络为人们带来了海量的信息,让人目不暇接;甚至在农村地区,人们也不再简单地重复夏忙冬闲,“一进腊月就忙年”的情景很难再现。于是严肃、神圣的春节味就显得淡了许多。

      有一种观点是年没变、味也没变,只是我们变了、我们周遭的环境变了。丁一晨在另一组漫画中描绘到:年这个东西是留给儿童憧憬的吧,因为只有那个年龄才把年和好吃的好玩的画等号。刘先生说:“现在一到过年就要考虑如何打点各种关系,越是过节物价越涨得厉害,如果回老家还要考虑挤车等,让人如何兴奋起来?”原来这兴奋劲儿还关乎年龄。

      冯炜说,随着年龄的长大,“过年”对人们的吸引力在减弱。但是年味逐渐变淡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背后其实是乡土社会结构的变化。

      据了解,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这就不难理解,“年”与农作物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农耕文明、乡土社会紧密相连。

      山东省知名民俗学专家张士闪认为,从中国社会的生活——文化结构来看,春节表现为神圣与世俗的二度转换,也是中华民族神圣传统的生活叙事。他说:“诸多‘过年’仪式,是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辞旧迎新之际这一重要的时间关口而预作的文化设置,是在家族社区中定期上演的‘社会戏剧’。”

      张士闪认为,人们以敬神的名义完成“过年”的种种仪式,借以协调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早已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而这种诉求一旦抽离了其中的神圣意识,就不能算作真正的过年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物质生活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多元发展,这种传统的乡土文化诉求势必被削弱。关键是我们能为此做些什么?”冯炜说。

      张士闪在一篇学术论文中如此写道:春节所延续下来的神圣意识需要尊重,如何在继承丰富多样的传统年俗的同时,寻找、设计出适合当今人们需求的新元素,营造出庄重肃穆与欢乐热闹兼具的新“年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上一篇:山东:春节旅游购物火起来
下一篇:200余名中国人欲投资移民美国被骗上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