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导游词
2012-12-04 11:17:33 来源:枣庄大众网
大家看到的这是清代的绣花鞋,三寸金莲,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和我们的脚和鞋比较一下,古代女子最小三岁就开始裹脚,所以三寸金莲也叫三岁金莲,相传商纣王的妃子妲己是个鸡精变的,什么都变成人了,就除脚没变成人脚,还是鸡爪子,妲己嫌难看,就用长长的布把脚包裹起来,后来好多宫女以为把脚缠起了才美,才能得到商王的宠幸,就效仿着缠起来,这就是缠脚的由来,传说终归是传说,有文字记载南唐后主李煜喜欢观赏缠着小脚的宫女表演歌舞,宫女为了争得皇帝的宠爱,纷纷仿效缠足,缠足习俗因此产生。
缠足是一种陋习,是对古代广大妇女的一种身心摧残和精神压迫,过去讲就男尊女卑,重男轻女,女子地位低下,从辛亥革命孙中山先生首先废除陋习推行广大女子放足,男女平等。这一放放到现在,中国放足放的都有点阴盛阳衰了,奥运会金牌多数是女运动员获得。大家谁能说出有关裹脚的故事或典故来,当地有句歇后语叫老嬷嬷跳井尖脚到底(说明干事执着任性),懒婆娘的裹脚什么来着……又臭又长。说明领导说话办事要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 这是清代荷包,大家闺秀不下绣楼成天就鼓捣这个,新婚之后送给情郎。
· 这是清代头饰、发饰、银簪、玉簪、骨簪。
· 这是当地的虎头帽、凉帽,估计咱们游客小时候有的都戴过,一戴不但美观而且还能消灾,避邪不生病,小孩子长的虎头虎脑,你想老虎它还怕谁,孩子也好养活。
·清代服饰,这是清代霞披,穿上五彩缤纷如云霞。
·这是裙饰,绣工精美,巧夺天工,反映了古代劳动妇女心灵手巧。
·这是当地的虎头枕、虎头鞋,既有装饰效果又有实用功能,又赋于了深刻的民俗内涵。
好大家继续参观下一个展室,历代农具。
大家看到这边展柜展放的是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农具,属于滕州北辛文化,已有7300年的历史,她比大汶口文化还要早600多年,原始社会没有铜制农具和铁制农具,先民就用石头加工成石凿、石斧、石铲、石镰做工具,人类的文明史是从工具的使用开始的,而且工具的应用使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分开来。
这是用捕猎的兽骨做的骨针、骨钩、骨锉,在原始社会证明他们已掌握了基本的编织、缝制简单的服饰。从这串用兽骨和石头做的项链来看,古代先民在劳动和生活中已懂得了审美。
这面展柜摆放的是汉代的铁制农具,出自流经滕州和薛城的薛河。由于汉代铁制农具的大量使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同时朝廷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大促进了农业的飞速发展,所以汉代是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一提到古代文化汉唐文化首当其冲。
这是汉代的渔猎工具,有渔叉、渔网坠、鱼钩等,已有二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好大家看到这边的是鲁南民间使用的农具,我们可以和展柜里的原始社会和汉代的农具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中国科技的发展史是一个延续和传承的科技发展史,几千年的发展演变,形制基本变化不大。
这是纺织的整套程序,纺线、逛线、织布、印染。
这是一架民国期间的老织布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过这种织布机的形式已发展演变了上千年,中华民族不单是瓷器大国,更是纺织大国,一条织绸之路让中国的纺织品响誉世界,丝绸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被称作软黄金。大家能说出几个和纺织有关的典故和传说来。
孟母断织,“人不学不如畜,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三择其邻,看到孟子不用心攻读正织着布拿起剪刀从这里一下把线给剪断了,这就是机杼,一剪断前面织的就前功尽弃,这位伟大的母亲用心良苦,身教胜过言教,终于培养出亚圣孟子,名垂千古。
乐羊子妻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都和纺织有关。
这里是梭子,日月如梭,时间流逝的很快,如白驹过隙一闪而过,大家要把握青春,要充分利用时间和时间赛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充分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这边是犁子和耩子,在春秋战国就已发明和应用,直到现在我们山区还在应用,耩子也叫篓车,它的发明者就是我们当地人出生在滕州被尊称为科圣的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