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景点 > 正文

枣庄铁道游击队影视城导游词

2012-12-04 11:17:33   来源:枣庄大众网   

      下面展示的是汉代运用于马车作战的兵器,包括戈、矛、弩机、箭矢。弩机是枪的最早雏形。

      通过出土实物考证,古代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弱是用马拉战车的多少来衡量的,当时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就是说用于作战的战车就有一万辆之多。大家能说出几个有关马和马车的成语吗(有奖竞答)。

      先说的一马当先,说错了马失前蹄,万马奔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马到成功,说的不到位,驴头不对马嘴。奉承别人,叫拍马屁。

      在古代乘坐马车有严格礼制和等级标准,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马,仕大夫驾三马,庶民驾一马,超过规定的规格要论罪当斩,现在我们党政干部配车也有标准(排气量大小)。改革开放初期有个顺口溜:省委书记天上行,市委书记两头平,区委书记帆布篷,公社书记一三○,大队书记嘣嘣嘣,生产队长叮呤呤。

      大家看到的这是一辆清中期的二马驹轿车,这种车是当时县官乘坐的车辆,它在战国末期出现,一直沿用到上世纪六十年代。
    这种车叫太平车,在清明上河图也曾出现,它最早是作为一种战车运送淄重,后来逐步发展运用到农业运输,也属当地的一种车种,当地叫轱辘头车,拉时要套上三牛担二牛盘,拐弯时非常笨重,四个轮子,拐弯时幅度大还要用棍撬。

      大家看到前面,这种车叫二把手车。当官的一把手、二把手就是从这种车引申来的,后面推的人用于掌握方向叫一把手,前面拉的人用于报路(由于车架浅一装就超高,后面看不到前面,前面拉车的路面有什么情况要报路,上崖、下崖、有坑(有黑话)。而且这种车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给革命队伍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铁道游击队截获战略物资、药品都是用这种车子转移运送到大后方的,木头轱辘一推吱吱响,过铁路、过碉堡就往轴上喷上水,一浇就不响了(铁道游击队老队员讲)。

      在淮海战役期间光投入这种车辆就有二十万辆次,用于运送战略物资和伤员,就是用这种最原始的运输工具我们打败了国民党的机械化部队,这也是正义压倒一切邪恶的见证。

      战争胜利后,陈毅元帅评价这种车辆说,鲁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是老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小挑挑出来的。
      大家看到的这种车是清代镖局用的镖车,用于押送银两、珍宝等贵重物品(相当于现在的运钞车),由镖局镖头带着一帮武艺高强的武林好汉行走江湖。

      这种是清末民国民间做小生意用的小推车,当地叫独辘牛车,比起挑子来轻便省力。

      这种车是清代运送货物的大马车,这辆车自身重1600斤,能拉3000-4000斤货物,要三匹马拉(马车上的铁制车马器具就有300多斤重)。

      这种车叫牛车,车轮略小重心降低,行驶较平稳,而且上面有清代一副对联“马似北海龙,牛如南山虎”,吉祥话,形容牲口有劲,车子平稳,多拉快跑,日进斗金。

      这是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改河造地用的胶轮车。当时毛泽东提出了与人斗、与天斗、与自然斗、人命胜天的口号。
      这辆是清代一种用于生产生活的小搬运用车,当地叫小红车,载重三四百斤。

      看完了车辆展厅,大家请跟我继续参观二楼汉代丧葬用具习俗的内容。

      这里大家看到的是反映汉代生活习俗的一个缩影,齐鲁为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历来注重丧葬和婚俗,过去除了社稷也就数丧礼和婚礼是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头等大事。

      民俗不是迷信,民俗是一种文化和文化现象,了解历史文化并不是复古,过去先民对死者的精神寄托,用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礼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是古代先民的一种人生价值取向,视死如视生,过去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活着不孝能说的过去,死了不葬就属于大逆不道,阳间生活使用什么,到阴间用其它物的形式做一套带到阴间好用,灵魂是不死的,灵魂是永生的,而且还能转世。
    这是出土的汉代的陶楼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过去活着不能享用到死了尽量通过其它形式满足。

      汉代小康楼,楼上楼下奴仆侍候,一方面反映了汉代先民的价值和审美取向,信仰、追求和精神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工匠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制陶艺术。

      汉代釉陶的出现,表面施河蚌粉加以装饰,更加富丽堂皇,精美绝伦。

      下面展柜摆放的是汉代陶仓,住好了还有粮食吃,粮食的多少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只要政治平和、风调雨顺,先民就有个好收成,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汉代由于政治相对平和农业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汉代是封建社会发展初期的一个鼎盛时期,所以中华民族一说到传统文化无不提及汉唐文化。

      有了粮食得做成可口的食物,下面看到的是汉代锅灶,从这些锅灶大家不难看出汉代先民已掌握使用了节能灶,一锅两灶充分利用火源热能,提高热效率,从这一个小小创意就能反映古代先民的聪明智慧。

      而且还有不同型制、不同功用的灶具,有船形灶、鱼头灶、狗头灶,都赋予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船形灶和鱼头灶充分说明墓的主人生前靠近水域以打渔为生,狗头灶墓主生前以烹狗为业。

上一篇:滕州市博物馆
下一篇:老枣庄鸽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