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文说枣庄 > 正文

涛沟河畔稻花香

2013-04-09 18:01:02   来源:古城台儿庄网   

      涛沟桥一带的农民有种植水稻的传统,总结出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如稻麦轮作,一水一旱,有利于土壤的改良和一些病虫菌源的消灭。在水稻大田管理中的几次“烤田”,更利于养分的大量积累。
      优越的自然条件,加之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法,使这一带生产出的大米米粒饱满、晶莹亮丽。蒸出米饭软硬适中,吃起来粘筋有韧劲;熬出的米汤洁白质浓,清香可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涛沟桥人的市场意识增强了。他们把大米不仅仅看成是赖以生存的粮食,而更重要的是一种商品。涛沟桥村建立了米厂,制作了包装袋子,在袋子上赫然印上了“涛沟桥大米”几个大字,“涛沟桥大米”风风火火闯进了市场,畅销周边地区。在涛沟桥村的影响带动下,周围几个村也打出了自己的牌子,如“运河大米”、“沧浪庙大米”、“荷花大米”等,品牌近10个。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涛沟桥人的商品意识浓厚了,为了更好地抢占市场,打出名牌,他们将“涛沟桥大米”正式到工商部门注册商标,成为一方名牌产品。“涛沟桥大米”注册商标后,远近闻名,前来购买者络绎不绝。价格扶摇直上,曾一度涨到每公斤4元以上。目前,涛沟桥人已不要出村卖大米,坐在家里搞批发,每到水稻收获季节,来自枣庄、青岛、济南、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客商慕名而来,连周围几个村庄都沾了光,买不到“涛沟桥大米”的客商不愿空手而回,就在附近几个村庄抢购一番。
      名牌激起千层浪
      “涛沟桥大米”已不仅仅是涛沟桥人的名牌而已成为台儿庄区的农业名牌。台儿庄区委、区政府决心发挥名牌效益,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多方筹集,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稻区形成了沟渠纵横,站渠相通,排灌自如的农田水利网络,为水稻面积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台儿庄区的一位领导这样算了一笔帐:一亩水稻产量为550公斤,能出大米400公斤,价值1000元;产稻糠150公斤,价值200元,稻草打成的苫子,是温暖式大棚的必需物资,又能收入200元,这样一亩水稻可收入1400元,相当于3亩多小麦,4亩玉米的价值。清清楚楚一本帐,农民能不积极响应吗?台儿庄区委、区政府把邳庄、台儿庄、彭楼三镇作为水稻重点开发区,在运河两岸形成8万亩的水稻区,并发展秧田藕面积10000亩。
      现在,台儿庄区的水稻开发不仅成为高产高效优质农业,而且已成为旅游观光农业,每到夏季,全区万亩秧田藕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秀丽景色,每年前来观赏荷花的游人达10万多人,提高了大米品牌的知名度。

上一篇:涛沟桥观音庙的传说
下一篇:母亲种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