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的记忆
2013-01-15 11:19:52 来源:枣庄网整理
距清真寺不远,便是台儿庄北城墙。在发起总攻前的午夜,师长池峰城亲自组织了一支突击队,他们中有卫生员、担架员、炊事员和宣传员,这最后的数百人,伴随着如雷的呐喊声,一举夺回了台儿庄城的四分之三,把敌人又逼到了北城门下。黎明后,汤恩伯军团在日军后面出现,陷入重围的日军最终从这里狼狈逃窜。台儿庄城墙是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一道钢铁长城,是在中国人心上高高竖起的一座纪念碑。想想吧,光在鲁南这片弹丸之地,日军就死亡一万一千九百多人,这是日军自己公布的数字,加上三倍的中国军人,那还不是尸山血海。就是在这一座城墙面前,中国人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如今它又威风凛凛地站立起来了;它使每一位中国人面对这座城墙时都会生出一种由衷的自豪和不甘做亡国奴而奋起抗争的庄严感慨。
这场战役似乎已经超越了生与死的角逐,成为了一场信心和意志的搏斗。让我想象不到的是,在战斗间隙,一群一群的军人会在掩体里唱起《牺牲已到最后的关头》这首歌。有时候,整个台儿庄城里的歌声会悲壮地响成一片:
同胞们,向前走,别后退。
生死已到最后关头!
同胞们被屠杀,
土地被强占,
我们再也不能忍受。
亡国的条件我们决不能接受。
中国的领土一寸也不能失守。
同胞们,向前走,别后退,
用我们的血和肉,
去拼掉敌人的头。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牺牲已到最后关头!
很多人唱完这首歌以后就牺牲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和亲人,这其中就包括一位十八岁的湖南女兵,她的照片现在挂在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里,至今人们还在寻找着她的亲人。
说到台儿庄不能不说到李宗仁,理所当然,这场大战的胜利,与他的谋划和用人很有关系。在国军兵败如山倒的大环境下,他指挥的三十余万大军在大战中没有一个逃兵,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他曾经对第二集团军司令孙连仲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孙连仲懂得这句话的分量,就把这句话又传达给了池峰城。台儿庄给了李宗仁一次展现人生华彩的机会,同样,他也把光荣和尊严还给了台儿庄。现在的李宗仁史料馆便是原台儿庄火车站遗址。大战时,这里也成了日军猛攻的目标。当年战地慰问团团长郁达夫等人曾冒着炮火登站楼观战,郁达夫为台儿庄大战写下了“水井沟头血战酣,台儿庄外夕阳昙,平原立马凝眸处,忽报奇师捷邳郯”的诗句。李宗仁将军在日军溃退后,曾戎装披挂,左手卡腰,很威风地在站台前拍了一张照片。那张照片在当时的一家画报作了封面,流布甚广。
在这期间,中国共产党鲁南特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大战前夕,鲁南特委将枣庄矿工工人大队和“战地服务团”等合并组成了“抗日义勇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他们熟悉地形,经常扒铁道、割电线、夜袭日军的后方,使日军的进攻受到很大牵制。在大战打得最激烈的关头,他们用手榴弹炸毁了日军设在枣庄的汽油库,使日军的飞机、坦克和炮车在关键时候不能发挥作用。枣庄职工联合会组织了一支三千多人的游击队支援前方,他们作向导、抬伤员、搬物质、探敌情,不少人牺牲在了炮火中。因此,台儿庄大战的胜利也应该有枣庄工人和广大老百姓的不少功劳。
光阴荏苒,七十年后的2008年,被战火摧毁的台儿庄古城开始重建,昔日的寺院楼台、亭院水榭和轻舟摇荡的诗境又重新展现出来,这里成为了一座神奇的“东方古水城”,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从此,许多政要巨商慕名而来。2010年5月4日,连战先生来到这里,为复兴楼奠基。我听到他在评价台儿庄大战时讲了这么一段话:“我们回想到当时的种种,今天实在是充满了崇敬感恩之情。那一场战役,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之后,第一次中国人打败日本人的战役,也是日本侵略中国,头一次面对重大挫折的一次战役,是一次中国人民表现了他们不屈不挠,同仇敌忾,牺牲奉献,为国为民的民族精神的一次战役。”我注意到了,他说这次战役是“中国人民表现了他们不屈不挠,同仇敌忾,牺牲奉献,为国为民的民族精神的一次战役。”他没有说是某某军队,也没有说是某某党派。我还注意到,他在最后说:“我们全中国人用自己的身躯血肉,就在这里筑起了我们心里的长城”。我为他的讲话所感动,我也听到很多人说被他的讲话所感动。他说他看到这些年来,大陆各界能够开始正面地来介绍历史,我也看到了连战先生在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连战先生和夫人从世博会到了这么一个偏隅小城,这实在是表明了他对台儿庄大战这段历史财富的尊重和珍惜。那天,台儿庄人用万人空巷,用期盼的目光,表达了同连战先生一样的心愿。台儿庄人的期盼,我想连战先生也会感受到的。
一部厚重的运河史因有了台儿庄古城而变得更加璀璨夺目。台儿庄,是永远珍藏在我心中的一首壮美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