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文说枣庄 > 正文

夹谷山漫游杂记

2013-01-12 18:03:59   来源:枣庄网整理   

      山上有庙,从崮山之阳向上攀登,山脚、山坡之间东西走向的沟,齐如刀剁,裂地而生,凄惨阴暗,窅然深邃,为传说中的幽冥地谷,又称“一线地”。熊耳山“一线天”,山东少有、中国罕见,那么幽冥地谷­­,相应地----“一线地”则理应为枣庄独有。一线地”东南有巨石阵七八处,散落山坡、山脚,乡民俗称“石蛋”大。它没有熊耳山崩里石头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但其巨大傲岸是熊耳山崩里无可比拟的。沿山脚向上,恰似步入格列佛游记的巨人国:有的怒目圆睁呲牙咧嘴,有的憨态毕现古拙可爱,有的端庄危坐不苟言笑……到得山坡与崮顶交界处有桃源洞,洞右刻有“…董明月…明天启年间某月某日”字样,字迹漫患,隐约可辨。此外,还有夜猫窟、骚鸡洞、牛鼻子洞等,野雉往来,滴水叮咚,恍若《聊斋》。
      崮顶轩敞。有穿石而凿、下通九泉之深井,相传清末鲁南幅军起义首领“大幅主”刘双印曾率兵驻此,与清军统帅僧格林沁对峙月余全凭此井之水。又有泰山奶奶庙,听村民讲古时候三月三逢庙会。不知何源于何时,亦不知因何而废。依甘泉禅寺例,则世间又多清修静养福地,滤化浮躁人气;神仙搭台,经济唱戏,亦可繁盛一隅。如今已坍塌颓败,黯然失色,石条横陈,狐窜兔跳,几至荡然无存;所幸旅葵茂盛,又不胜黍离之感。石寨纵横,块石堆就,仅存高约80cm,周围约3里。山后有泉,青苔常绿,终年不干,涵为一汪,水藻横行,庇佑下村,村因山名而曰孤山后;山后唯有一鸟道可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胜。山脚下四棱、扁形铁箭镞随处可拾。铁红塚中黄褐色的朽骨,不知何年何月一头栽下,归于土、和土一样的颜色。还有冰冷、不屈的视线,渴望再一次刺嘶喊的天,空余冷兵器时代尖锐、黑硬的哭喊。就山势刻就的台阶依然可见。寨门石窝海碗一般粗细,满注历史的真相。满山杂树间花,乱石相向;松柏森森,衰草呜呜,断碑兀立,泣诉往事:
      刘双印,石碑(今市中区石碑居委会)人,齐村煤炭绞轮工,因不堪齐村西圩子矿主鞭笞奴役之苦愤然揭竿起义,占山为王,以云谷山(又称润谷山)为根据地。后,又有牛闺女、滕四两支义军前来入伙,屯居峄北各险要山峰,刘又被称为九山王。义军杀富济贫,除暴安良,矛头直指百顷以上为富不仁的地主劣绅,收其财物,散其粮仓。凡降顺者保其性命禁止杀戮。又把齐村寨子窑崔鹏翎抓获押解到云谷山,崔答应倾家供应义军,方放其下山。齐村是出山必经之地,刘双印经常驻扎齐村。义军纵横鲁南苏北,所向披靡,告急文书飞奏朝廷。咸丰帝命清军统帅忠亲王僧格林沁调集八旗劲旅以陈国瑞军门(原姓黄)为先锋前来镇压,时值1860年9月。陈为攻云谷山曾派先锋罗某率八旗一营兵力由柏山村(齐村镇柏山村,在崮山西)入山,打算迂回到云谷山后,再配合大军夹攻。义军探明意图,预置重兵埋伏于必经之路,待罗营进至沟湾(齐村镇沟湾村,在崮山北),四山伏兵尽出,将清兵斩尽杀绝大获全胜。
      山有血松。何谓血松?运斧斫之,丝丝血迹渗出。仅有一棵。现存何处?被南方风水先生偷走。山有玉石。仅存其坑,玉石无存。生长玉石的玉石根仍在,可惜“云深不知处”,更不知何年何月有玉初长成。据说郭村董金国知其出处,其秘而不宣。今姑存一说。山南崖有60X25X15cm方形石条,正楷繁体阴文,刻有“伐惡吊善”字样。恐人为破坏、风雨剥蚀,藏之乱石。
      崮顶西北有孙承薪书《游山记》碑:纵176厘米,横72厘米,保存完整,略阙数字。碑文楷书,笔法严谨而不失流利,险峭疏朗;在结构上呈斜势,却不失庄严,奇险中更见其稳健。《峄县志》载人不载碑文。《鲁南历代书画碑刻选集》有拓片。《齐村镇现存两石碑碑文说明》(蒋树柏)录碑文。《峄县志·选举》篇所载:“孙承薪道光癸卯科举人”,又见孙启民主编《映雪堂荟记》。文化学者、散文家孙启民曾细研全文,以为文学价值不大,可补地方史志阙;首句“环峄皆山也”袭蹈前人,足以定其优劣:
      环峄皆山也,而夹谷之名特著,县志以为孔子相鲁君会齐侯于此,口(阙一字,下同)所谓以人传者与?历代以来,土人避兵者多,有遗迹,盖其险峻足恃也。咸丰八年(1858年),皖匪(封建士大夫对捻军起义蔑称)始至,九年四月又口复大至,荼毒之惨诚不忍言。于是附近绅民约修此山,慎先刘君倡义出资,又共推口伏奄董先生为公正,凿池于山北石壁下,虽大旱不涸。厥后南匪屡次北窜,赖以全活者数千百家。虽曰天数使然,要亦山灵呵护也。况乎本地土棍乘间四起,合邑围寨七十口余处,遇贼害者十之四五,而此山无恙;被贼制者十之三四,而此山无恙;受贼累者十之二三,而此山又复无恙;而且龟黄、云谷、积料口口等处,无非棍匪出没之地,即无非此山仇敌之区,而依夹谷以为固者,卒于无恙。嗟乎!是谁之力与?曰:“众心齐也。” 众曰:“否否!经营筹画公正有焉。” 公正曰:“不然,运也,命也,皆虚渺而无愚者也。列屏藩,峻壁垒,悬崖千仞,为吾侪之保障者,微山灵其与谁归。”咸丰十一年道宪按临,指此山为中流砥柱。信不诬也。是为记。道光癸卯科举人即用知县孙承薪志 大清同治三年(1864年)十月中浣
      “孔子相鲁君会齐侯于此”,《谷梁传》:“夹谷之会,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又见于《通典》《兖州府志》等等。立碑事由《峄县志》载:“咸丰中,村人董镇九(今市中区齐村镇郭村人,即公正“伏奄董先生”,又见《圣水董氏族谱》卷四,作者注)率众修之。时土匪刘双印聚众万余踞云谷山,势张甚,远近民圩皆震慑,无敢与抗者。独谷山执杀其谍,贼闻之,怒。又以地近势逼,扼其要害,百计谋取之,终不能得。而谷山益不为之下。贼出掳粮,往返皆须道此,谷山时伏精卒要击之,贼遂大困。嗣官兵进剿,逆众卒以饥溃。邑孙孝廉承薪为碑其事,勒之山上云。”

    (资料来源:《峄县志》(光绪版)、《枣庄古代史纲要》(孙桂俭主编,汪继军副主编)、《市中区文史资料》(2004—2008)、《映雪堂荟记》(孙启民主编)、《圣水董氏族谱》、《齐村镇志》、《枣庄市中年鉴》、《辞海》、《枣庄地理》、《鲁南历代书画碑刻选集》等。)

上一篇:他年青翠尽成龙
下一篇:吊王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