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古城--央视《城市一对一》“中国枣庄·波兰华沙专场”
2012-04-23 15:31:26 来源:古城台儿庄官方网站
着开始了最基础的生产。接着,他们听说了华沙古城重建需要建筑材料的消息,于是便尽一切可能提供帮助。在波兰南部也还有几家工厂为重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提供了建造桥梁、房屋等等必需的材料。这些便是我们重建材料的主要来源。还有一些重建所需的材料是在德国的帮助下从德国经波兰西部运抵华沙的。尤其是一种叫做哥特砖的砖石。这种砖和普通砖尺寸不同,烧制难度也不一样,以波兰工厂当时的生产能力,很难大批量地生产。所以我们与德国联系,从西部边境进口了大量的这种哥特砖。你们也都听说过,二战时德国曾宣称要将波兰从欧洲地图上抹除。波兰东部地区遭受了很大的破坏,但西部地区受到的破坏较小,德国战败后,我们从德国人手中夺回了这些地区。有了这两种途径获取的建筑材料,华沙的重建终于变成了可能。整个重建过程花费了好几年时间。一开始我们订下了一个三年计划,接着又是一个五年计划,最后重建的主要工程在20世纪60年代竣工。到那个时候波兰国内的工业生产水平已经足够支撑重建工作了,所以在这一阶段建筑材料也就不再是问题。
李晓东:大家通过什么样的一些信息来重建古城,是照片还是资料,还是绘画什么的?
彼拉班得烈: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华沙的古城以及所有皇室建筑都是基于一些画作为蓝本重建的。这位画家用优美的笔法画了许多有关十八世纪华沙古城的画作。他使用了幻灯机,也就是你可以把你看到的画面放大几倍投影出来的装置。他先将投影出来的画面绘成素描图,然后再加工成画作。他的画作中对细节的表现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过我们应当看到一点,即这些画作毕竟是出自一名画家之手,在重建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准确、更可信的蓝本。当然,这些画作都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对古城的细节、颜色以及大多数建筑物的处理。但是最主要的信息是来自一组有幸没有毁于战火的图画资料。这些图画资料是在战前由华沙理工学院和建筑学院的学生绘成的。而且,虽然做出古城重建这个决议的是政府官员,但幸运的是,最终负责这项事务的是专业人士,即两位华沙美术学院有名的专家,美术学院的建校元老,被委托负责华沙古城的重建工作。所以我们可以说,古城重建很大一部分资料是来自于学术研究以及建筑学、历史学方面专家的成果。说一件有意思的事。就在战争爆发之前,华沙市政府通过一项决议,要为华沙市内的全部建筑绘图。官方的声明是这是为了日后的城市规划,但是私下里人们都说这是出于经济目的,即评估每一处地产的价值,从而提高税收。幸运的是,这些绘图资料都在战争中保存了下来,为我们的古城重建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李晓东:那些参与重建的人要付给他们报酬吗?
彼拉班得烈:正如我之前所说的,我们没有钱付报酬,也没有人向我们索要报酬。战争使得城里的很多人都流离失所,于是我们在号召这些人参与重建工作的同时,为他们提供住所、饮食、以及衣物。也就是说,他们的付出不是没有回报的。这样一来我们也不必再去考虑人手或者薪酬的问题。那些辛勤工作的人都会得到其他人由衷的感谢和赞美。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做一日工就要得一日钱,当时不是这样。这是一件关乎良心和信仰的事。也正是良心和信仰支撑着当时的人们在战火刚刚熄灭后便投入到城市的重建中去。这是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所不同的地方。现在距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已经过去了快七十年,中国也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你们的经济条件与华沙当时完全不同了。战后的波兰真的是一团糟。二战之前我们不过独立了二十年,再往前有超过一百二十年都是别国的属国。因而在两地的古城重建上,政治背景、经济环境以及文明发展历程都不可同日而语。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认为华沙的古城重建和当时华沙人的良心、信仰与坚定意志息息相关,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这项工作都是不可能完成的。
李晓东:好,谢谢您!!陈书记,听完两位来自华沙的嘉宾,他们讲他们古城重建这个过程,我想听听您的想法。
陈 伟:很多地方我们都有相同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包括重建的这种艰巨性,做出一个重建的决定是一句话,但是重建的过程是非常艰巨的。所以波兰遇到的,华沙遇到的这种艰巨性,是它战后极其艰苦的这种当时的条件下,靠的是他们一种精神,你看没有工资,大家捐款捐物,刚才说的这种精神支撑下重建的这座古城,那么我们台儿庄,好在我们是赶上了盛世,改革开放30年后,我们重建这座古城,所以说我们有个比较好的经济环境,但是我们毕竟是过去了70年,我们的艰巨是过去了70年,史料都不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深入的挖掘史料,挖掘这些文化来重建这个古城,我们的这个挖掘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那么我觉得这个艰巨性都是重建城市所必须面对的。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说我们重建这座古城,是为了铭记这段历史,昭示和平,是为了一种民族精神的再现。华沙有辉煌的历史,我们京杭大运河,我们台儿庄也有辉煌的历史,也有灿烂的文化,那么通过这种重建,我们保留了这段文化,让这段文化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中,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觉得这个出发点这是共同的。
李晓东:行,我们再请教一下舒乙先生,舒乙老师,您怎么评价这两个古城的重建?
舒 乙:《城市1对1》今天选华沙和枣庄台儿庄,真是一高招!它们有太多的共同点,我听了刚才大使先生和处长先生的讲话,对他们充满了敬意。对华沙这座古城的复建者,保护者充满了敬意。也对台儿庄的建设者充满了敬意!我觉得他们有太多的共同点,宛如在地球两端的孪生兄弟,里头有很多做法我觉得值得其他的城市学习和借鉴。比如说古建的复建要尊重原真性,而原真性的第一位是什么,第一位是它的城市的肌理,包括街道的肌理,地水平线的高低,河道的流向,城廓的原来的设计的范围,以及里头每一所房子,每一个院子的地基的肌理,你要保存得非常完好。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这几个都变了的话,这古城的重建完全是一句空话,这个是基础。那么无论是华沙,无论是台儿庄,在这方面都做得特别好。就是你走在它的街道上,你可以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明朝的街道,或者这是750年前的街道,这个不得了,这种历史的沉重的那种感觉马上就会使你非常激动。我觉得这个可能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吧。第二个我觉得他们的经验里头,有很多非常新鲜的东西,比如说如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物质以外的那些东西,这个概念是比较近的才提出来,比如说近十年,在世界上联合国才提出来。那么如何做到这个,是需要很多新的探索的。新的一些理念作为指导。你看我们经常到一些所谓的名镇,名村,名城去旅游,周围全是商店,但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所有的这些商店宛如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全一模一样。他卖熊猫,他也卖熊猫,他卖一个公众的一个玩意,他也卖。没有任何特色。抱着非常大的兴趣去玩,去旅游,去看。逛完了扫兴而归。为什么?全一样。
舒 乙:就是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它已经濒临灭绝了,它已经没有多少继承人了,而且它也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可你又看,大家都一样,这两个之间差距多大呀,但是像台儿庄,像华沙他们做得很好,他们就是把这个非物质遗产的这个传承人约请了来,给他一个空间,而且给得很便宜。你比如台儿庄,一块钱!一块钱你就可以把这个地方租下来,然后你在这表演你的技艺,出售你的技艺的产品,一个月,我曾经问过其中的一个人,我说,你一个月收入多少?他说我一个月,一天下来一千块钱,他一个月两三万。不得了!他才给城市管理一块钱。我觉得这种扶持力度、这种运作方法就不得了。你走过这条街你发现,每一个商店都不一样,这是这,那是另外一个地方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灵活现,千奇百怪,了不起。我觉得这种保护,是真正的给它了生命,真正给了它延续下来的活力。这种做法我觉得特别好,而且你的确逛完了这条街以后,你非常兴奋,觉得收获巨大,你看到了好多好多东西。我觉得这个了不起,再有呢,就是说你比如它往文化上做很多特殊的做法,就是它是文化古城,它打文化牌,我觉得这个里头它有很多新鲜的做法,我就觉得非常好。你比如说那么小的面积里头,100座博物馆,前头比如说是卖酒的,后头就是做酒的,楼上就是展览酒具的,而且那些酒具质量之高,品位之高,不可形容。那么你看一个这个,你觉得非常了不起,你增加好多好多知识,又品尝了他的酒,又看了那个酒怎么流出来,又看了酒具,那个酒具里头有那么大的,有那么小的,有古的,有今的,不得了,这就叫酒文化。这是在文化上做文章,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个城市的很多做法都是值得别人学习的。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节目真是做得很好。
李晓东:谢谢您,我问一下王主任,就是台儿庄古城里面那些老艺人,都是从哪找来的?
王广部:现在我们这个古城的传承人,第一批呢绝大部分是我们运河沿线的,特别是我们本地的一些艺人,那么现在正在向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来拓展这个计划,我们古城下一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可能是规模最大的一处。
李晓东:我看很多那些老艺人,年龄都不小了?有的在那比如说唱戏呀,表演一些技艺呀,都是当地的人吗?
王广部:有些是,你比如说像柳琴戏,像皮影戏,这些都是我们当地的一些传承人。你像那个皮影戏那个老陈师傅,他是跟他父亲学的,过去没有台儿庄古城这个平台的时候,他在家里就做别的事去了,那么有了古城,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这样平台,他又翻箱倒柜把他父亲传授下来一些东西带到古城,在古城那给游客表演。这种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鲁南皮影,应当说游客是非常的欢迎。那么我们这个平台建了以后,也为这些传承人的传承和生存,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空间和平台。
李晓东:对,那陈师傅我跟他学了几手。好像,当时我们俩表演那个皮影戏嘛,表演了一出穿越剧叫做《孙悟空大战穆桂英》,我演的穆桂英,穆桂英的皮影很好看,所以我们就玩了一段。这些老艺人好找吗,他们愿意来吗?
王广部:这些老艺人一开始的时候,他们是不愿意来的。因为他们也要生活,那么我们的做法呢,基本上是这样的,刚才舒老也介绍了,就是我们对一些有这种传统的手工技艺的这些传承人,我们给他提供了租金一块钱的这样的上铺,让他们进来。那么在这里来传承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呢,他们做的一些产品,可以在这里对游客进行销售,这是一类。那么再一类呢就是对一些传唱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把这些传承人请到古城来,我们给他开工资,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来传承他流传下来的一些民间艺术。是这样。
李晓东:好,谢谢您,谢谢。台儿庄古城重建之后,到底成效如何,来,咱们看一下。
(中插小片)
解 说:随着台儿庄古城的成功重建,来枣庄旅游的人数逐年增长,使枣庄由原来的旅游输出型城市,转变成了旅游输入型城市了,大力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解决了大批因城市转型而下岗的煤炭工人的就业问题。如此以外,古城重建也让当地居民得到了实惠,古城片区通过实施棚户区改造,为5000多户居民告别了吃水难,排污难,取暖难,入厕难的棚户区生活,住上了公共设施齐全的新楼房。古城重建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栋栋建筑的复原,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游客创龙年新高
下一篇:山东省发改委调研枣庄市城市转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