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古城--央视《城市一对一》“中国枣庄·波兰华沙专场”
2012-04-23 15:31:26 来源:古城台儿庄官方网站
李晓东:刚才讲这些呢,只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之前听说您就是扎脚在那个地方,每天工作很长时间,来做这个重建的准备工作是吗?
陈 伟:因为我刚才说,我们为什么重建台儿庄,首先我们当时枣庄是一座煤炭城市,所以我们富民就业(对我们来说很迫切)。枣庄这个城市虽然不大,但是还有些说头。中国一百多年以前,中国的第一张股票诞生在这里,八路军115师在山东的第一块根据地在这里建立。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一场胜利就发生在我们枣庄的台儿庄。在计划经济时代,枣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我们从枣庄调出去的煤,计划调拨了4亿吨原煤。如果按今天的价格——枣庄的煤叫肥煤,是全中国最好的煤——所以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来计算,相当于4000多个亿呀,江浙沪当年的50%的煤炭是我们枣庄供应的,所以说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也留下了大量的棚户区和严重的污染。所以这个地方一定棚户区全省最多,城市基础设施欠帐全省最多。职工低保人数全省最多,节能减排的任务最为繁重。所以当时我们这座城市如何发展,如何转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当然我们历届市委市政府都做出了艰辛的探索,尤其近几年来,我们实施城市转型战略,一方面要发展经济,所以我们把煤炭产业链拉长做深加工,发展煤炭的深加工,我们这几年投了500多个亿的项目,这个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煤化工基地。同时,我们还要考虑老百姓的就业。刚才说的职工低保人数全省最多,也就是说下岗工人全省最多,我们这几年加起来,有12万的下岗职工,再加上未来10年我们还有一些矿井陆续关闭,我们将会有20几万的下岗职工。所以这个任务是非常的艰巨。
李晓东:您说的这个下岗工人,和咱们古城重建有什么联系?
陈 伟:我们当时就是为了这些工人。所以说我当时在思考这些老百姓的就业问题怎么办,这些摆在我脑子里,是考虑最多的事情。那么我问了,100多个亿的煤化工项目,能解决多少个就业?他们跟我说解决1000个人的就业。100亿的项目,解决1000人的就业,面对我们20多万的就业这个下岗工人的这个困境,这个路子是走不通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发展服务业来解决就业,那服务业中间我们选择了文化旅游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那么这个突破口就选在了台儿庄古城,希望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带动枣庄的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来富民就业,所以我们当时是出于这个考虑,当然我们还有一种,另外一个方面的考虑就是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那么我们要传承这个血脉的话,各地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台儿庄,我们枣庄,如何去传承这段历史,也是我们身上的一个历史的责任和担当,所以基于这两方面考虑,我们选择了台儿庄古城的重建。
李晓东:当时重建有没有不同意见?
陈 伟:应该说是有相当多的不同意见。因为第一,大家对用文化产业的发展,用文化产业来推动城市转型,这个路子能走不走得通,大家心里是有担心的,甚至是有些怀疑的,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呢,毕竟是70之后再重建这么一个两平方公里的古城,这可以说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过,我看华沙当时重建是1平方公里,我们是过了70年后再重建这两平方公里,这个是非常艰巨的一项任务,所以大家是有担心的,能不能重建得起来,这个大家是有担心的。
李晓东:会不会有别的主意呀,比如说那个地方咱们古城那些棚户区拆了之后,咱招商引资来一些企业什么的?
陈 伟:是呀,当时老百姓对这个——因为刚才说——战后它就是个废墟,后来就是个非常简陋的棚户区,我们重建前就是个非常简陋的棚户区,基础设施欠帐非常严重,我走进去可以说是臭气熏天的,这个条件我看了都非常心痛。老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也非常强烈,所以当时的当地政府,台儿庄的区委区政府下大力气,好不容易从上海引来一个房地产商,想搞一个旧城改造,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当时我是刚到枣庄一个多月,所以当时他们就给我介绍这个项目,我印象中这个项目就是我们王广部同志,当时去招来的。还是花了本钱的。因为当时台儿庄一亩地大概地价很便宜,10万块钱一亩地,他们是用6万块钱一亩地,给房地产商,这个房地产商还不是很情愿的来,做了很多工作才来的,这也是台儿庄历史上最大的一个项目,6个亿的一个房地产项目。当时我们考虑——但是说句实话,我心里没有底——到底历史上台儿庄是怎么样,值不值得我们去做重建,能不能成为枣庄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和龙头?这些心里是没有底的,所以当时我跟他说,我说暂缓。我们找了很多人,大家都是不知道这段历史,所以我也很难决策,所以我就给当地的同志说,我说我们在对历史没有了解清楚之前,先不要贸然行事,能不能暂缓这个项目,先把历史搞清楚了咱们再决策。我当时并没有叫停,只是说暂缓,把这段历史搞清楚再说。
李晓东:那人家本来就不想来,一暂缓不就撤了吗?
陈 伟:所以人家房地产商他就将了我一军,他说我本来就不想来,你们还这么罗嗦,所以他就提出来撤资,所以我们被逼上了这么一个局面,所以后来我下了个决心,我说舍不得张屠夫救不出卷毛猪嘛,不行我们就把它先叫停,我们先研究研究,把历史搞清楚了,我们再招商。是这么一个过程。
李晓东:对,我问一下王主任,房地产项目是您拉来的是吧?
王广部:对,当时呢2006年的时候,我们要准备改造这片棚户区,所以区里成立一个专门的领导班子,我任组长,我们和上海的一家房地产公司,前后谈了半年多的时间,20多次吧,提供了很多的优惠政策,最后把这个项目敲定了。就准备要投6个亿,把整个的这片区域搞成房地产。
李晓东:那后来停掉之后,您不是很委屈吗?
王广部:因为这个项目停下来以后,大家认识上是很不一致的,刚才我们书记讲到这问题,因为大家盼了很长的时间了,盼来了这个房地产商,盼来了这片棚户区改造,但是停下来以后呢,大家一开始的时候,对这个重建古城的认识还不是到位,所以当时应当说有很多的不同的意见。
李晓东:那现在咱就直接一点,算笔经济账的话,当时投6个亿咱没要,现在咱们台儿庄古城的价值可不止这么多钱?
王广部:现在我们台儿庄古城重建以后,它不仅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我觉得它更重要的也给我们带来了就业富民和经济上的一些非常重要的一些变化。刚才我们书记谈,当年我谈这个房地产项目的时候,当时的土地价格非常便宜,不到10万块钱,那么现在我们古城市场培育到目前这个阶段以后,去年我们拍了,周边拍了连续三宗地,每宗地的价格,都在每亩地600万以上,那么从土地的增殖,加上我们房地产目前整个古城的净资产已经突破了180多个亿。
李晓东:这还不算无形的那些精神资产。我再问一下陈书记,重建台儿庄那些钱是从哪来的?
陈 伟:当时按道理,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是政府出资的,但是呢,我们财政条件是一座资源枯竭性城市,我们也是吃饭财政,显然靠财政的钱是靠不了的,所以我们就走了另外一条路,就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政府主导规划,然后通过市场运作来实现这个项目。所以我们当时就组织了当地的5家国有地方煤矿,一家拿出了10万吨煤,一共50万吨煤,所以我们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嘛,我们还是得靠煤炭吃饭嘛,所以我们也推动煤炭企业的转型,让他们拿出了10万吨煤,这样50万吨煤,50万吨原煤当时利润是4个亿,然后我们这4个亿作为资本金,启动了古城的重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呢,我们政府没拿一分钱,靠市场运作把这个项目搞起来了。
李晓东:对,把人家煤拿过来卖了钱,然后咱们重建古城是吗?
陈 伟:但是最后古城现在资产是这5家企业的。因为我们把股份还给了企业。
李晓东:他们占有股份了。
陈 伟:他们是煤炭入股了。
李晓东:现在他们算这个账应该觉得太值了。
陈 伟:是呀,当时5个煤矿的老总,他当时还是不太理解,过一年以后,看到这个古城重建这个效果以后,他们其中一个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我卖了18年的煤,以前的煤全变成了二氧化碳,这10万吨煤卖得最值,变成了文化遗产了。所以我们说没有百年老店,却有千年古城。我做了一个统计,我们中国的500强企业,到了500强以后,存续的时间是8年。世界500强企业,它大概平均的寿命是40年。最近雷曼兄弟等等这些大的企业都倒闭了嘛,所以没有百年老店,但是却有千年古城。罗马古城两千年了,现在你看越来越有生命力,我们华沙古城,重建750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的故宫是中国所有景区中,游客量最大的景区,所以没有百年老店,却有千年古城。
李晓东:好,咱们跟大使先生交流一下,大使先生,听完陈书记讲的这一段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历程,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大 使:我认为陈书记提到的两地重建工作的差异一点不错。华沙古城的重建是在战争结束后便立刻开始的。事实上,波兰在1945年1月解放,三月份政府就宣布重建工作开始。整个重建过程用了八年时间。最后古城于1953年开放。到那个时候其实也没有完全竣工。有一座皇室城堡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间才重建完毕。另外一处不同是,枣庄对于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一部分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化发展来带动经济发展。我认为这个决策很正确。它把重现历史遗迹、缅怀历史同城市经济联系到了一起,我认为这一举措一定会取得成功。在华沙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游客创龙年新高
下一篇:山东省发改委调研枣庄市城市转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