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业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综述
2012-01-30 23:32:26 来源:市政府网
从昔日的“小作坊”,裂变成如今的高大厂房;由当初的分散经营,演变为现在的集约发展格局……进入2012年,全市各个地方更是一番龙腾虎跃的场面,无论是在枣庄高新区,还是各区(市)的经济开发区,一个个产业园区快速膨胀,一个个重点项目塔吊林立,一辆辆货车满载而归,一张张笑脸自信昴扬,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2011年,山东智达立实业有限公司成功在美国电子板(OTCBB)市场上市,实现了枣庄企业上市零的突破。
2011年,海特电子新能源磷酸铁锂项目被列入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枣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锂电新能源、滕州玻璃深加工两个产业集群获“山东省新型产业化示范基地”;炼焦、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生产持续回落。
2011年,预计我市GDP突破1500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预计突破100亿元大关,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增幅分别高于年度目标。
一个个利好的消息,预示着我市工业经济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调整优化,初步走上了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正如市委书记陈伟在今年1月4日召开的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所讲,枣庄这几年就像“飞机”在跑道上加速,现在已经到了拉杆而起的阶段。
新理念助推产业调整优化
面对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现实,“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科学发展与枣庄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紧紧抓住被列为东部地区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市的机遇,提出了“一箱油”的发展理念,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闯出了一条新路。
枣庄作为重要的能源、建材工业基地,曾为全省和全国经济建设都做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是“因工业而建,因工业而兴”。从我市发展现状看,像建材、煤炭、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仍占支柱地位。市场经济的发展验证一个真理,传统不等于落后,传统不等于过剩。因此,简单地否定或抛弃传统产业绝不是科学发展,而是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传统产业竞争力。只有落后的产品,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也有高技术的成分,调整好了,老产业也能焕发青春。
面对煤炭资源逐步枯竭的严峻现实,“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科学发展与枣庄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紧紧抓住被列为东部地区唯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试点市的机遇,提出了“一箱油”的发展理念,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闯出了一条新路。
作为水泥生产大市,我市加快水泥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淘汰落后立窑水泥产能,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实现水泥产业从立窑到旋窑的华丽转身。“十一五”期间,淘汰小立窑水泥生产线220条、产能2179.8万吨。把置换出来的能耗量,用于发展新兴干法旋窑水泥,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目前,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达到2800万吨,占全市水泥熟料产能的82%以上。新型干法水泥工艺以其所具有的节能、经济和规模优势主导了我市水泥工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由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企业自发的良好势头,对促进水泥工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由于生产1吨旋窑水泥熟料比生产1吨立窑水泥熟料约节省20千克标准煤,因此,从我市来讲,在水泥总产能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旋窑水泥的发展不仅没有对全市能耗指标造成反面影响,反而因为水泥价格上扬,成为我市增加值较高的产业之一,有力保证了节能目标的实现。
2010年下半年,为冲刺“十一五”节能目标,全国各地纷纷刮起拉闸限电、限产风,主要矛头对准了水泥、钢铁等“两高”行业。枣庄水泥在这场节能“风暴”中一枝独秀,不仅未受拉闸限电影响,反而“坐享”因周边地区调控导致水泥价格上扬之利,成为节能调控的受益者。
转方式、调结构,必然面临舍与得的两难选择。令人欣喜的是,像水泥行业一样,我市的煤炭、造纸、冶化、机械等传统优势行业,自觉把市场作为“试金石”,舍一些落后产能、得更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舍一些眼前利益,得更多长远发展空间。
煤炭行业突出“双基”建设,完成了地方煤矿的整合改造和统配矿的升级、多元发展,实现了煤炭资源的科学开采和安全生产。
电力行业压小上大,“十一五”5年间关闭小火电机组74万千瓦,占全市小火电装机容量的78%,为新上超临界大机组提供了容量。
造纸行业强制调整,彻底取缔了麦草制浆,品种、产能都有大幅度增加。
焦化行业旧貌换新颜,炉型、副产品的收集、深加工都前进了一大步;化工行业稳步发展,香精香料、草酸等精细化工异军突起。
机械行业以“专、精、特、新”为重点,中小型高档数控机床和柔性加工中心、自动化锻压生产线和复合式数控机床成为主导,机床行业数控化率达到3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
煤炭产业过去一直是枣庄的支柱产业。但是如果一直把煤炭作为支柱产业,几十年后就会矿竭城衰。我市通过发展煤化工,变“燃料”为“原料”,把煤炭由支柱产业变为支撑产业。现在我市每年煤炭产量是2000多万吨,其中1000万吨作为原料转化成煤化工产品,增值4倍,相当于这1000万吨煤换来了4000万吨煤的效益,煤矿变成了“铁矿”。目前,我市主要煤化工产品年产能发展到甲醇113万吨、醋酸60万吨、甲醛40万吨、醋酐10万吨、醋酸乙酯10万吨。随着煤化工产业链条继续向下游延伸,煤矿就会变成“金矿”。
对传统产业进行优化升级,是我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抉择。但是,并不意味就不发展新兴产业。这是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战略性新型产业目录很多,山东省明确包括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经济“四新一海”,除海洋经济外,“四新”是我市“十一五”期间着力培植的产业。
新能源产业方面,旋窑余热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污泥垃圾发电在我市悄然兴起,太阳能集热管总产量位居全省三甲,仅次于济南、德州;新材料产业方面,以节能为主的玻璃深加工有较大发展,滕州市玻璃产业集群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五大玻璃产业基地”之一,以北新建材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环保建材企业也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新型电池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各类电池产品已有200多个品种,产业链条完整,枣庄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重要锂电池生产基地,被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电子元器件基地。
上一篇:2012“春节”我市旅游吸金3.35亿
下一篇:枣庄消协:选购汤圆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