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调查:孤独且"三怕"
2013-04-07 14:35:12 来源:大众日报
多方互动呵护留守老人
为了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东昌府区进行了探索。
在朱老庄镇南杨集村,70多岁的留守老人杨继昌,来到村养老保险信息自助服务终端系统前,拿卡往“POS”机上一刷,他本月的60元养老金便取了出来;他把手掌在信息平台上轻轻一放,自己的养老保险信息一目了然。他高兴地说:“养老金随到随取,这些钱基本够花的,能多买些肉蛋吃了,不用给孩子伸手要了。”
2009年,东昌府区成为全国新农保首批试点县区,并将银行服务终端直接设在了村里,设立了875人的村级协理员队伍,给老人提供新农保领取等各方面的帮助。新农保虽然保障水平还比较低,但已能解决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问题。
“收缩压:160,舒张压:105;血糖:8.7……”在道口铺街道卫生院,打开高马村村民高文国的健康档案,只见血压、血糖、甘油三酯以及胸电图、脑电图等各项检查结果清清楚楚。“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医生说了,幸亏发现得早,还好治疗,这卫生院给俺免费查体真是太好了!”72岁的高文国,拿着自己的化验单说。在东昌府区,在新农合全覆盖的基础上,凡是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都能够接受免费的体检服务,检查之后的数据,都会建立一个详细的健康档案。老人一旦有个头疼脑热,都能有据可查,并得到及时的治疗。
如何能让留守老人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生活幸福喜洋洋,小康路上笑哈哈;二层小楼宽敞亮,笔直马路洁净美……”每当夜幕降临,梁水镇冯庄村文化大院里灯火通明,20多个留守老人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倾听村里豫剧团编唱的段子。
该区建设了240多个农村文化大院,120多个农家书屋。同时积极组建文艺队伍,成立了作家、书画、民间艺术等8个协会,目前全区农村有400多名“乡土艺术家”、263支文艺队,其中留守老人占到60%以上。
如何对农村留守老人进行日常照顾?城市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的做法可资借鉴。高唐县鱼丘湖街道蓝山社区,于去年11月,建立了“空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该中心设施齐全,可为老人们提供集保健、学习、健身、娱乐、休闲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服务。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早早地来照顾老人。同时,社区还成立了志愿者队伍,经常来陪老人聊天,提供医疗帮助和康复护理等。40多位老人天天在这里乐呵呵的。
有条件的村可以建立类似的日间照料中心,对留守老人进行照顾。丁辉认为,未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建立在家庭、村(社区)、政府三方面互动合作的基础之上。政府应当担负起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培育村(社区)组织,协调村(社区)和家庭建立多元合作的养老保障体系。让留守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采访手记
记者老家在郓城农村,老家邻居大爷大娘的境遇让人唏嘘。他们的孩子在外面打工,夏天,70多岁的大爷在玉米地干活,中暑,热死在玉米地了。他一辈子没到20里外的县城去过一次,没吃过烧鸡,没参加过酒席。冬天,大娘下午在街头给人聊天,傍晚回到一个人的家中,坐在椅子上就再也没起来,第二天上午才被人发现。穿寿衣时,连双不烂的袜子都没找到。
也许这是特例,但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确实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桃源山庄敬老院采访时,轮椅上的74岁的李大爷不能说话,紧紧拉着记者的手不松开,眼睛直盯着记者,想说什么说不出来。他的老伴苏大妈流泪说:“他是怕再回到农村过受冻挨饿的日子啊!”
马兆令老人最爱写的是“福”字,他说:“期盼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地过日子。”这是广大农村留守老人的希冀。我们的城镇化战略,要把农村包括留守老年人在内的相应的问题从战略上制度上进行安排,让他们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