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野味消费屡禁不止 政府机构默许甚至保护
2013-02-09 09:50:36 来源:人民日报
既有传统原因又有人为助长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赵细康认为,广东人嗜吃野味与岭南传统有一定关系:岭南文化对于“传统的东西”保存得较为完整,而这种“传统的东西”中就包含医学文化。“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以及食物对人体健康的理疗,认为可以通过人的内力和中草药、补品等来平衡人体健康。”“广东人劝吃野生动物时,会说野生动物‘补’或者‘清火’,又认为野生动物污染少,他们觉得这些都对健康有益。”
此外广东人吃野味,还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这里是过去中国的流放之地,高温、潮湿,气候条件恶劣,易传播疾病……过去认为人在这里生活比在其他地方更不容易。所以土生的广东人惯于通过食物和药物的疗法来调节人体健康。包括吃野生动物。”
“广东过去被称为‘南蛮之地’,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当地百姓只能‘逮到什么吃什么’,但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后,反倒成了粤人摆阔的方式。”广东省社科院经济学专家刘毅认为,经济发展后,随着广东人对厨艺的讲究以及对过往饮食习惯的延续,野味在人们的精心烹饪下成为美味。“野味在过去可能并不值钱,但因为吃的人多了,加上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野味变得越来越贵,最初人们可能比较重视它的滋补效果和口感,到后来,它开始成为人们显阔的方式之一。”刘毅认为,当“显阔”成为一种需要,野味会在价格上呈现另一种扭曲,让本来稀缺的资源在价格上更贵,更切合一部分人为了显示身份、奢侈消费的要求。
除了传统文化上的因素外,记者了解到,野味也是公款吃喝餐桌上的常客,少数政府机构和公务人员的默许甚至保护,助长了野味的消费。据一些地方干部透露,在公务接待中,不乏有政府部门知法犯法,请吃禾花雀、穿山甲等野生动物的行为。
“野味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神秘,它也只是一种动物性食品,营养含量无非是蛋白质、脂肪等,在营养上并不比普通的饲养动物更有优势。”华南理工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健仙说,即使二者有一点细微区别,也绝不会达到人们期望中的程度。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苏宜香对上述观点表示认同,她说,目前尚无证据表明野味比饲料喂养的肉类动物更有营养或滋补功效。
多数野味是下毒捕获的
新华社哈尔滨电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介绍,目前民间偷猎的野生动物多为下毒致死,应尽量避免食用,以免危害身体健康。
黑龙江省东方红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科科长杨丽娟告诉记者,目前林区偷猎狍子、野兔、野猪等野生动物主要有“下套”和“下药”两种方式。相比“下套”的方法,“下药”成本更低、成功率更高,而且可以连带抓住许多野生动物,因此市面上出现的大多数“野味”为下毒致死。
据了解,被药物毒死的野生动物,其胃肠、肝脏、血液等分布有较多毒素,中毒时间较长的还将影响到肉质,一旦食用可能危害身体健康。
记者采访的林区居民说,“野味”既不好吃也不安全,所以他们从来不吃。野生动物保护人士表示,希望市民为了身体健康和生态保护,杜绝食用野生动物。
上一篇:2013年央视春晚节目单
下一篇:务工人员纷纷离京生活增不便 等他们离开才懂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