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区当然也需要供暖
2013-01-04 08:59:00 来源:腾讯--今日话题
01 南方地区当然也需要供暖
一刀切地划分南北供暖区域并不合理
讨论南方、北方集中供暖的差别对待问题之前,先要辨析清楚什么是“南方”?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南方”,是指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全部区域。上世纪50年代,由于当时“能源奇缺”,周恩来亲自主导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定北方为集中供暖区,南方不集中供暖,此即为南北供暖线。划定理由是年日均气温稳定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大于或等于90天被界定为集中供暖的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西北等。

中国南北供暖线示意图,图片来自《南方周末》
国家住建部规定,南方处于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天最低温度不超过零下5度,且冬季时间持续较短,没有必要为铺设安装供暖管道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实际上,现在很多南方地区冬季的最低气温已经打破了这个最低值。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发布的冬季气候公报称,武汉市2011年冬天气温比常年偏低1.8摄氏度,成为1983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季。而南京、合肥、长沙、南昌等城市均处于“冷冬”状态,2009年1月上海曾出现零下8摄氏度的气温。
总的来说,建国后形成的南北供暖线,是资源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这种用南北分界线一刀切来决定是否集中供暖的做法已经十分不合理。…[详细]
“北方冬天冷,南方冬天暖和”并不绝对
我们为什么会感觉到冷?先别急着对这个问题嗤之以鼻,因为它并不是你想的那样简单。冷的感觉来源于神经对体表热量流失的反应,而冷的程度取决于体表热量流失的速度。当你的双手浸泡过冷水以后,立即摸高于水温的物体,会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哪怕那个物体的温度远远低于你的体温。这就是说,冷热的感觉反应的是热量的流向问题,而不是绝对温度。
大家在讨论南北冬天的体感时,提得最多的是南北湿度的差异,这说明大家已经隐约感觉到湿度对体温流失的影响。南方因为靠近大海,所以潮湿,那么在空气里的水分子就多,这些水分子可以穿透衣服,接触皮肤,吸走身体表面的热量,加快热量流失的速度,所以在冬天就让你的身体感觉更冷;而北方(西北由于离大海远,东北、华北接近大海,但由于那边的大海接近北部,温度比较低,南方大海在热带,有更多水气蒸发,漂流到南方地区)湿度低,所以水气少,渗透到衣服,接触皮肤也比较少。
专家介绍,判断冷暖的标准有四个,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尤其是湿度,对于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降低1摄氏度。对比我国南北方情况,长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湿度在70%左右,北方湿度仅有20%到30%,一般而言同样的温度下,南方人比北方人实际感受到的温度要低5摄氏度到6摄氏度。
旧观念中我们一直认为冬天北方冷、南方暖和,其实这个观念并不准确。哪怕“南方”地区“年日均气温低于或等于5℃的日数小于90天”的划分真的成立,这里的温度也没有考虑进湿度、风速等其他相关因素的综合作用。
南方地区的房屋结构更容易散失热量
冷暖都作用在房子里,南方和北方房屋的构造有很大不同。北方房屋的第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墙厚,这个厚是有讲究的,墙实际上有两层,中间有个空气层,这个空气层最大的作用就是隔热(实体墙面的隔热作用很弱);第二个特点是严实,四面墙体不留下任何多余的缝隙,玻璃是双层或三层,中间同样留了一个气层隔热;第三个特点是避风。北方的风向相对于南方单一,冬天,风基本是从西北偏北方向吹来,所以他们的房子基本都背对着北风吹来的方向。
这三个优点,南方的房子没法“照葫芦画瓢”。首先,墙厚的代价是墙体重,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的土层都很厚实,支撑力强,但南方的表层地质比北方复杂,表层土壤中往往存在多种不同的土质,这使得该处土地的支撑力很难琢磨,如果不下足功夫打地基,就冒然建北方那种厚重的房屋,甚至会有整个房屋下沉或坍塌的危险。
其次,南方的房屋不可能建得像北方那么严实。南方最大的特点就是潮湿,这点在每个季节都很显著。房子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结构,水蒸气进到屋内就很难排出去,大量的水蒸气就会在室内凝结成水,这样就会让室内过于潮湿。
最后,冬天的南方处于冷暖空气交汇处,两锋常常势均力敌,再加上地形多变,不似北方平坦,风向难定。所以南方房屋的朝向一般根据屋主的经验和地基处的地形决定,很难看出明显的规律。
- 本文导航
-
- 1、给南方也集中供暖,可行吗
- 2、南方地区当然也需要供暖
- 3、但给南方地区集体供暖确实存在现实困难
- 4、那供暖的需求、供给矛盾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