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百姓生活 > 正文

影片在“历史补课”方面有瑕疵

2012-12-01 10:21:15   来源:腾讯--今日话题   

      01 影片在“历史补课”方面有瑕疵

      对于灾荒发生的背景,影片的一些表现有偏差

      1942年到1943年,河南发生了旱灾和蝗灾,直接导致了大饥荒。要了解这段历史,既需要知道灾荒本身的状况,也需要探寻灾荒发生的背景。而《一九四二》显然想在这两方面都有所建树,也喊出了“还原真相”、“历史补课”的口号。然而编剧刘震云并非历史学家,影片剧本的蓝本、发表于1993年的纪实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也不是严肃的历史著作,所以这一课能否补得严谨就有了疑问。

      从影片本身看,确实出现了瑕疵。比如影片以饥民“吃大户”开头,并由此推而广之说“县里七十二大户悉数被抢”。这种情节疑似把土改的那一套说法移花接木过来了。实际上,河南这样的地方,平民地主规模普遍不大,他们也就比普通人家强一些,哪里禁得住“抢大户”;而真正富贵的官僚地主(土豪劣绅),本身就与地方政权沆瀣一气,贫民哪里“啃得动”——如果贫民有抢光大户的能力,他们还逃荒干嘛呢,逃荒的重要原因不就是躲避地方政权的盘剥吗。

      再比如影片对河南省政府主席李培基的刻画过于正面,以至于让有的观众观影后得出了“感谢李培基为了河南付出的一切”的结论。实际上李培基正是这场灾荒的罪魁祸首之一,他在上报灾情方面非常消极,直接导致了赈灾不利(李这样做很可能是为了替首长分忧而换取仕途前景,因为李正是在1942年年初被任命,身上寄托了蒋介石的粮政愿望。这一点倒是和20年后中国的另一次饥荒中发生的事情相似),且李培基主政下不许省内粮价上涨,导致外省粮食没有动力被卖到河南,这极大的促进了灾荒。

      《温故一九四二》中有个劲爆的说法,就是日军发赈灾粮,使河南老百姓帮日军打国军。影片中通过冈村宁次之口对这个说法进行了暗示。但这个说法指向的事实在历史中是子虚乌有的。等等。

      除了史实表现的偏差外,影片的历史推演也显轻率。比如主创人员多次表示影片想表达蒋介石轻视灾民——蒋介石丧失民心——蒋介石丢掉大陆的逻辑。但是历史推论的得出要靠历史研究而非文人想当然的“得民心者得天下”,蒋介石丧失民心真的是他丢掉大陆的主要原因吗?…[详细]

      当然这种瑕疵的出现可能有不得已的因素

      看过《温故一九四二》的人会知道,刘震云是有阐释历史的野心的。这种野心同样体现在了影片里。但是正如民国史专家黄道炫对刘震云的批评——《温故一九四二》表现出刘在阐释历史方面不够内行。也许这种不够内行延续到了影片中,使得出现种种史实的瑕疵。当然也可能由于应付审查的原因,导致不得不这样拍——比如李培基在新中国成立后是进了政协的,属于“开明人士”,如果影片把其刻画得丑陋,就是一种“翻案”,不容易通过审查。

    本该为饥荒负重要责任的李培基在影片中颇为正面
     
      总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影片在表现历史背景方面有偏差,喜欢探寻历史真相的网友可以密切关注今日话题历史版的相关专题。

本文导航
  • 1、《一九四二》:温故苦难,拯救纪念
  • 2、 影片在“历史补课”方面有瑕疵
  • 3、影片在“拯救纪念”方面却是不可多得
  • 4、影片的艺术成就也值得肯定
  • 上一篇:山东省城乡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
    下一篇:浙江温岭钉子户房子被拆 男子称与政府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