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文说枣庄 > 正文

童年记忆的乡村年集

2013-05-17 10:13:56   来源:大众网枣庄   
       “年来到,年来到,女孩买花男买炮,老汉买顶新棉帽”。童年时的这句顺口溜,使我至今难忘,每到春节来临,这句顺口溜,总是让我想起童年时乡村年集的那些事。
      年集,其实就是平常的农贸市场,在鲁南地区的农村老家,农民们俗成“集市”,这些集市,大多设在政府驻地,或交通便利、人员密集的村庄,集市的名字都是以村庄名命名,每个集市都有特定的时间,从我记事起,周边的集市日都是时隔五天。
      在老家,平常去集市乡亲们都叫“赶集”,而每年腊月的最后四个集市日,人们称为“年集”,祖辈留传,至到今日。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村民赶年集,办年货,过新年,成了头等大事,每到年集,村民们总是提前吃早饭,走出家门,东院打听,西院询问,相互张罗着,吆喝着,约上几个人去赶年集,然后,拿上一个袋子,或是一个包布(地方方言:用于包东西的一块布),或提上一个篮子,三五一群,十人一伙,领着孩子高高兴兴、说说笑笑去赶年集、买年货。年集也就成了集市最喜庆的集日。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赶年集的传染性最强,影响力最大,只要家里有一个人张罗,往往是全家出动。但在那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全靠步行的年代,平日赶集对我们贫穷偏僻的山村小孩来说只是一份愿望,因大多村庄离集市偏远,山路崎岖,途中险要路段需要大人背着通过,小孩赶集对大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也只有年集,大人才会满足孩子的要求,选上一个好天气,带孩子痛痛快快的风光一天,赶年集也就成了山区孩子一年中最快乐、最期盼的一天,每到这一天,小孩们总是跑东家,喊西家,来回不停的传递着信息,督促着启程上路。也总是年集,因孩子留恋,避免哭闹,大人图个吉利,而使年集持续的时间最长,大多都是在日落西山后,人们才背着大包小包,带着孩子陆续回家。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给女孩买花,给男孩买炮,再添上一件新衣服,成了年集雷打不动的项目,花上一毛、两毛的钱,给女孩买上两朵纸花、布花,或一根红头绳,给男孩买一挂小鞭炮,再为孩子买上一件新衣服,然后,带着孩子找一个小饭摊,吃上一顿好得饭菜,让孩子解解馋,花钱不多,却能满足孩子一年的心愿,让孩子高兴很久。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年集是每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也是一年中货物种类最全、规模最大、最繁华拥挤的“集日”,布市、菜市、杂货、锅碗瓢盆……,同类年货相对集中在统一市场,但并不分离,赶集的人提着篮子,带着年货,背着或牵领着小孩,在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货摊前,你拥我推地一个摊一个摊地细细观看品味,缓缓向前挪动。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年集上锅碗瓢盆市场,是妇女最集中的场所,妇女们三五成群的在摆放各式各样、大小不等的碗瓢盆前,挑挑拣拣,一边精选着物品,一边和摊主讨价还价。而年集新增的鞭炮市场,则是男人和孩子的世界,一个个拉开了距离的鞭炮摊,比着量燃放着响亮的鞭炮,在响亮的烟花和浓浓的烟味中,摊主大声的宣传着自己的产品,不停的吆喝产品的价格。买上一些满意的大鞭炮,响响亮亮过个新年,图个吉利,成了农民的首选,年集上,操办购买年货,也成了农民一年中最舍得花钱的时刻。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最后的一个年集是最热闹的一天,被当地成为“热闹集”,赶年集的人多数是为了凑热闹,图清闲,增补一些所缺的年货,放松一下心情,告别一年中最后一个集日,感觉一份新年的喜气。
      而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大超市商城、各类批发市场……,已渐渐冲淡了我童年记忆中的传统年集、年集的味道越来越淡,记忆中年集的那些事已渐去渐远。

上一篇:台儿庄留下不灭的记忆
下一篇:走进峄城冠世榴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