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谕碑前说古今
2013-03-19 10:27:56 来源:滕州信息港
-
在滕州姜屯镇境内的滕国碑林中有块“圣谕碑”,在众多的石碑中,此碑个头最矮小,但它所载的内容却非同小可。这块碑上刻有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给全国各郡、县等行政官员们下达的《戒石铭》(即刻在石碑上作为警戒之言),又称“圣谕碑”。规定各州、县衙门大堂前正中立一块碑,在碑正对府衙大堂的那面刻上“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苍难欺”十六个字。前面两句是:你们这些官员所领的俸禄,都是老百姓的血汗,说明了官民关系;后两句“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是说官员鱼肉百姓容易,但天理不容。以此碑警告官员,做官要爱民,为政要谨慎。此碑原在滕县县衙内,后来历经数次易地,在1991年滕州政府拨专款重修文公台时,将此碑转移到滕国碑林中。
其实,宋太祖赵匡胤所“创作”的《戒石铭》并非他自己的作品,这篇文章的真正作者是后蜀后主孟昶。孟昶是位年少老成的英明君主,其父孟知祥去世后由他继位。为了治好小小的后蜀,他采取众多措施,让官员们爱民勤政是其中重要内容。为此,他亲笔书写了《颁令箴》,其内容如下:“朕念赤子,旰食宵衣,托之令长,抚养安绥。政在三异,道在七丝。驱鸡为理,留犊为规。宽猛得所,风俗可移。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赋舆是功,军国是资。朕之爵赏,固不逾时,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为人父母,罔不仁慈,勉尔为戒,体朕深思。”就是这短短不足百字的《颁令箴》,把后蜀治理得国富民强,兵强马壮,使后蜀疆域得以不断开拓,一度扩展到长安附近。但后来孟昶随着国家政局的稳定,他开始松懈起来,任用一些光说大话不办实事、善于逢迎的人掌握国政,自己不问政事。他耗费巨资宏建水晶宫殿供其享乐,广征蜀地美女充其后宫,天天沉湎酒色,奢侈无度。他用的夜壶选用珍宝制成,被称为“七宝溺器”。由于他不理政事,腐化堕落,造成国势日衰、民怨载道。后蜀广政三十年(公元965年),宋军在大将王全斌的指挥下,以两路大军伐后蜀。在川北剑门关一带,宋军与后蜀军队进行一场大战,后蜀精兵被全歼。随后,宋军包围了成都,孟昶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投降国君,后蜀灭亡。
宋太祖赵匡胤创建大宋江山后,接受前、后蜀因政治腐败造成亡国的教训,便从孟昶的《颁令箴》中提炼出十六个字,就是上面说的《戒石铭》。《戒石铭》于兴国八年(公元983年)颁行天下。当时滕县县衙也立了《戒石铭》碑,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滕国碑林中的“圣谕碑”。宋太祖颁行的《戒石铭》影响甚远,从南宋至清多个朝代沿用。过去每届新官上任时,都要率领其下属官员恭拜“圣谕碑”,并大声诵读这十六个字,仪式非常隆重。每当官员们处理完公务,抬头看到大堂前“圣谕碑”上的十六个字时,都暗暗警告自己切不可徇私枉法,以免遭来牢狱之灾。
时至今日,《戒石铭》依然在许多地方留存。河北邢台是千年前后蜀后主孟昶的祖籍,如今在邢台清风楼顺德府衙旧址,《戒石铭》碑依旧在。现在,一些国家、地区等,也把《戒石铭》当成要求从政人员廉政的准则。在“日本东北地区公务员培训所”大门口的石碑上,就刻着《戒石铭》上的十六字。在台北地院审理前“总统”陈水扁贪渎案中,公诉检察官林怡君便引用《戒石铭》中的语句质问陈水扁说:你贪污“民膏民脂”,良心何在?
在当前我党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中,这块“圣谕碑”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这里成为滕州市廉政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