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决定和操控中国的房价
小中大2013-03-22 10:59:29 来源:新京报 点击:
-
被视为中国房地产研究“良心”的一些房市“唱空”和“泡沫论”者,再一次“躺着中枪了”。新京报一篇“预测?忽悠?房价预测的十年乱象”文章,使众多的房地产研究的民心人士“很是受伤”。
早在06年,笔者在“中国房地产十大批判”系列文章就指出:中国的房价已经是世界公认的泡沫水平的数倍。但越是到后来,笔者就越是不敢在“房价走势”上去“争高低”。这倒是不少因为中国的房价因为“市场不确定性”高深莫测,恰恰相反,越是深入破析中国的房市,越是会发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房价,是一个被寡头垄断操控的市场。用市场竞争的理论分析评判,甚至去“预测”房价的走势,那就太“八卦”了。
首先在总体设计上它就被“钉死”在一个极端“供不应求”基础之上。众所周知,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迁徙”的中国城镇化,每年有1000多万人成为新市民。此外,还有数亿城镇“老市民”住房小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米以上)的刚性需求。要满足这两者的刚需,每年全国城镇的住房供应量至少要达到15-20亿平米。但是翻翻中国统计年鉴就可以知道,过去十年全国城镇总共销售出的商品住房仅仅只有67.26亿平方米,年均连7亿平方米也不到。这将使全国城镇的住房的实际供应总量,仅仅只能满足正常需求量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在国家开发土地和住宅总量供应都“极端不平衡市场”下,还能奢谈什么“用市场的眼光来分析走势”。
其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只有开发商才有“资质”进行运作的垄断市场。其他任何人没有这个“资质”,连竞拍土地的权利都没有,这也是前几年不少地方出现的个人合作建房被部门扼杀原因所在。本来中国房市就是一个极端供不应求的市场,供应权再交由开发商独家垄断,虽然全国看起来开发商数目数万,但落脚到某个城市和区域,开发商对楼市和房价的寡头合谋操控就“势不可挡”。就连在房产卖不出的“最瘟的时候”,开发商继续可通过囤地捂盘惜售,维持其高高在上房价。这些方面的“事例”比比皆是,早已不是什么新闻。最近,洛阳等地出现的“合作建房”,使房价下降三分之一以上,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一天不破除住房供应上的开发商垄断,城镇的房价就一天不会由“自由竞争的市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