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城市转型的枣庄样本:经济变"轻"变"绿"
2012-11-29 17:31:45 来源:大众日报
棚改新政 “造城”又“造市” 民生发展两兼顾
城市转型,说到底就是要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对资源枯竭城市来说,量大面广的棚户区就是最大民生“短板”。枣庄也不例外。全市棚户区面积达545万平方米,涉及7.5万户,占到全省近一半。
山东棚改看枣庄。是压力,也是鞭策。
2009年起,枣庄大规模实施棚改工程,“财政资金补一块、银行贷一块、搭建平台融一块、国有企业投一块、定点招商引一块”,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破解棚改资金“瓶颈”。3年来,累计投资520亿元,在棚户区、老城区新建楼房1600万平方米,高层建筑从110幢增加到1200幢,比棚改前增长了10倍。
“枣庄棚户区改造力度大,进展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始终把让利于民放在首位”,枣庄市住建局副局长康宝奇说。他告诉记者,枣庄除将国家和省里给予的政策支持资金全部让利于棚户区居民外,只要政策允许,下面各区(市)还会根据各自情况,给予拆迁户最大优惠,而且最好的区域都是用于回迁安置。都说拆迁难,有了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就不难。薛城区燕山路棚户区,涉及1240户居民。2010年3月拆迁工作启动,居民排队签协议,仅用46天时间就完成22.6万平方米的拆迁量。
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枣庄市不仅注重“造城”,更注重“造市”。就是说,不仅仅局限于“旧房”变“新房”,更为重要的是要让“旧区”变“新区”、把“城市建设”变“城市经济”,在让城市面貌实现“脱胎换骨”变化的同时,努力让民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我们要让棚改成为民生工程、就业工程和发展工程的有机统一。”枣庄市委常委、副市长王邵军说。
枣庄的棚户区改造规划,由此上升到城市转型的战略高度。他们将棚户区改造与城市建设、发展文化旅游,发展服务业有机结合,着力注入楼宇经济、专业市场群、特色商业街区、各类产业园、邻里中心等要素,建设城市综合体。
中国枣庄二手车交易中心是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全国第四大二手车交易市场,也是枣庄市结合棚改规划建设的一个全省重点项目。分四期建设,现正在棚户区腾出来的空地上进行三期投资,而且建设经营两不误。目前,年交易汽车6.5万辆、交易额突破25亿元,基本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一业带多业的发展格局,累计带动3.5万人就业。远期目标是建成年交易额过百亿元的全国知名品牌园区。
依靠棚户区改造,全市新增商业面积190万平方米,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30万棚户区居民陆续住上新房,既解决了“住得进”,更解决了“住得起”的问题。与此同时,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1.1%,比5年前提高6个百分点。其他民生建设也取得长足进展。新农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新农合提前一年实现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目前,全市城乡居民收入为2.4:1,城市居民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的差距为6.5倍,基尼系数为0.35,均优于全国、全省,幼儿园、养老院、文化活动场所均翻了两番。
同城化发展也在快速推进。作为组团型城市,枣庄各区市与市驻地之间的距离,长的达到30多公里,近的也有5公里之多。说是工业老城,其实散得像个大农村。路远,票贵,费时——跨区出行让市民头疼。为此,枣庄主要道路都通了快速、便捷的BRT,与高铁可以“零换乘”,还为BRT设了专门车道和信号显示,保证其一路畅行,今年通车里程将达200公里,全国最长。
11月4日傍晚,在山亭BRT乘车处,记者碰到刚从古城返回的枣庄山亭区柴林村57岁的韩邦财。由于花60元办了张年卡,他可以随时进古城。上午9时,他先花两元坐到市中,再花三元换乘到台儿庄古城,在古城里听听柳琴戏,再到处转转喝喝茶,然后原路乘车返回就到这会儿了。“太方便了。去一趟用不了两个小时,来返只要10快钱,以前可是要花上三四个小时、三十多块钱呢。”韩邦财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路绿灯没红灯,BRT牛,就是老百姓牛!”枣庄市民这样说。
经济变“轻”变“绿”,百姓安居乐业,昔日的“煤城”,正在变成一座生态宜居城。但枣庄的明天更值得期待。未来5年,枣庄市力争使城镇化率达到60%,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超过180天,使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翻一番,跃居全省中上游。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出总体规划打造抗战名城
下一篇:枣临高速全线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