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资源城市转型的枣庄样本:经济变"轻"变"绿"

2012-11-29 17:31:45   来源:大众日报   
      从煤炭一业独大到多业并举,新型建材等八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从卖燃料到卖原料,建成全国最大、发展最强劲的煤炭深加工基地;从卖资源到卖文化,打造出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的山东旅游新胜地;从棚户区随处可见到老城变新,新城更靓,同城化提速,新型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枣庄的嬗变,源自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城市转型,也表明面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这场“大考”,枣庄初试合格。
      “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对枣庄这座资源型城市来说,我们的战略抉择就是实施城市转型,把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向纵深推进,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资源枯竭城市成功转型,建设富庶、宜居、文化、活力、安康的幸福新枣庄。”刚刚参加完党的十八大归来的枣庄市委书记陈伟对记者说。

      “两降两升”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  终成历史

      今年前9个月,枣庄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逐季回升,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但枣庄人更在意经济运行中“两降两升”现象。
      经济下行,煤炭量价齐跌,前三季度枣庄煤炭行业税收同比减收2.04亿元,下降13%,房地产业税收同比减少1.67亿元,此为“两降”;与此同时,制造业税收却同比增收4.08亿元,增长39.7%,并首次超过以煤炭为主的采掘业,成为支柱财源,服务业同比增收近6亿元,增长28.7%,投资增幅居全省首位,这是“两升”。
      升降之间,折射出枣庄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验证了枣庄5年多前开始的城市转型战略适时和必要。
      枣庄市统计局长魏国告诉记者,逢今年这样的形势,若枣庄现在还是5年前的结构,将影响GDP3.4个百分点,财政收入11.2个百分点。事实是,今年前三季度枣庄财政收入增长17.5%,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成绩来之不易,转型也绝非朝夕之功。
      枣庄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枣庄,采煤历史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的宋朝。作为我国煤炭生产基地之一,对国家贡献很大,但也使这里的产业单一,带来较多的民生和城市建设欠账。老百姓有句顺口溜:“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而长时期高强度、大规模开采,已导致枣庄的煤炭地下储备量只够开采20至30年。
      为了避免“煤尽城衰”,枣庄必须未雨绸缪,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枣庄正式决定实施城市转型战略。2009年3月,枣庄被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名单,且是东部地区唯一的转型试点城市。枣庄的抉择与国家战略一拍即合。
      自此,枣庄拉开城市转型大幕,并分别以煤化工、重建台儿庄古城和棚改为突破口,发起了煤炭工业升级、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三大战役”。发展煤化工,由卖燃料变卖原料,形成优势接续产业,增强经济实力,解决钱的问题;发展文化旅游带动整个服务业,打造新型接替产业,为20万面临转岗的煤矿工人找到出路;改造棚户区,将枣庄由单一的矿山城市向宜居城市转变,改善民生,为结构调整提供基础保证。
      “三大战役”,三大手笔,撑起一个新枣庄。与5年多前相比,枣庄GDP翻了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增长近3倍,非煤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逐渐摆脱了对煤炭产业的过度依赖,万元GDP能耗下降了29.1个百分点,COD、二氧化硫分别减少45.3%、28%,带来高质量和可持续的增长。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出总体规划打造抗战名城
下一篇:枣临高速全线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