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资源城市转型的枣庄样本:经济变"轻"变"绿"

2012-11-29 17:31:45   来源:大众日报   

      古城重建  “房产”换“遗产” 趟出转型新路

      “以前只听说过铁道游击队和台儿庄大战,哪知道枣庄还有这么个好地方。古色古香中透着现代气息,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时又让人恍若身处江南水乡。真是没有白来!”这是江苏常州的王先生逛台儿庄古城时的感慨。
      比起王先生的“不知道”,枣庄市民则是真切感受并享受着台儿庄古城重建后带来的变化。
      来枣庄的外地人多了。枣庄京沪高铁客运量月均增长37.2%,高出全国13.6个百分点;高速公路车流量同比增长31.4%,今年前三季度交通运输增收1.76亿元、憎长52.7%。
      生意好做了。今年前三季度批发零售2.75亿元,增长67.4%,批发零售业税收同比增长55.8%;专业市场、星级酒店比5年前增长了三倍多。而古城重建前,枣庄市竟没有一辆旅游大巴、没有一名地接导游。
      就业岗位多了。目前,古城内有1005家酒吧、作坊、旅馆、会馆、商店,1.2万人在这里创业就业。枣庄的万人工商业户达485户,仅次于青岛,位居全省第二。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始于6年前对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叫停。当时,为改造古城两平方公里的棚户区,台儿庄区引来外地房地产企业,拟投资6亿元建设高档住宅小区,但未及动工,这一项目就被枣庄市政府叫停。理由是,台儿庄文化遗产资源独一无二:台儿庄大战是八年抗战正面战场第一场胜利,尚有53处战争遗存;这里拥有中国运河最完整的遗产体系,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汇集了8大建筑风格、世界5大宗教和72座庙宇。枣庄不能毁了“遗产”搞“房产”!
      2008年4月,枣庄市政府组织枣庄五家煤矿企业各拿出10万吨煤共计约4亿元,启动重建古城,项目启动以后,引来商家投资,又带动周边土地大幅升值。如此滚动不已。过去,台儿庄商业用地亩均地价不到30万元,现在每亩达到600多万元。这种运作方式,不仅解决了资金投入问题,也让企业有利可图,有效保护了文化遗产,也极大地激活了市场,聚集起人气和财气,“卖资源”起家的枣庄开始了“卖文化”的运作,“江北水乡·运河古城”成为枣庄新的城市名片。
      分两期建设的台儿庄古城,现已投入40亿元,今年底二期工程将全部完工。虽还没有全部建成,但这座古城已荣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还成为全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首个国家文化遗产公园、首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和国家文化产业试验园。如今净资产已超过150亿元。累计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今年将超过300万人次。
      舍“房产”换“遗产”展现一种境界和担当,4亿元启动资金滚出40亿元投入,再形成150亿元净资产和带来数百万人流,是对这种境界和担当的最好回报,从“卖资源”向“卖文化”转变则是一种质的飞跃。重建千年古城台儿庄,撬动旅游和文化产业乃至整个服务业,解决就业和富民问题,枣庄市走出一条推动城市转型、造福百姓的新路径。
      台儿庄龙头的带动和溢出效应在不断显现,有效拉动了内需,使枣庄成为投资兴业的乐土。
      古城内,“巧姐柳编”的店主人赵秀梅提起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兴奋不已:“几百种柳编产品天天都被抢光。古城这个平台搭得太好了,不是在这儿卖,谁能想到柳编还有这么大的市场。”赵秀梅告诉记者,她丈夫及大学毕业的两个女儿和她一起创业,她还成立了“巧姐柳编”专业合作社,带领1800多位农村妇女共走致富路。她的理想是把“巧姐柳编”的连锁店开到全国各地去。
      有了台儿庄古城这个龙头,再把微山湖湿地公园,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十五万亩冠世榴园、薛城铁道游击队纪念园红色游等景点串起,枣庄“二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应运而生,高铁在枣庄“慢”了下来,山东“大泰山”“大孔孟”“大运河”的旅游新格局崭露头角。
      旅游部门的人算过这样一笔账:“二日游”启动前,在枣庄过夜游客不到1万人,现在新增50万过夜游客,按每人在枣庄消费800元计算,也能增加近4亿元的消费。
      近年来,枣庄三产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平均增幅超过30%,均居全省第一位。全市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占新增就业人数的80%。“政府培育市场、市场拉动消费、消费带动投资、投资助推转型”的“枣庄实践”,成为国内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上一篇:台儿庄古城出总体规划打造抗战名城
下一篇:枣临高速全线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