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敏院士回应学生举报:未料到他那么恨我
2014-01-04 14:46:05 来源:中国青年报
而对于此前有媒体对王正敏团队研发的人工耳蜗是“克隆”国外产品,并在2012年拿到专项经费4000多万元的质疑,王正敏解释说,国产人工耳蜗是他多年的梦想,国外产品对其有启发,但绝非“克隆”。
1985年,澳大利亚首先向世界宣布了数字人工耳蜗的发明,王正敏说,1989年,他和院里其他专家一起找到了一些工程师,探索人工耳蜗怎么做,但当时国内芯片技术水平有限,人工耳蜗完全靠自己来做难度很大。1996年,澳大利亚相关公司赠送给王正敏两个人工耳蜗,于是,王正敏便和一个澳大利亚医生一起,分别为武汉的两兄妹植入了人工耳蜗。
王正敏说,植入后便开始和澳方合作,举办人工耳蜗学习班。“合作过程中有个教学的人工耳蜗,并非此前被指称的花钱买的。澳大利亚对人工耳蜗管理很严,基本不可能买到。这个耳蜗打开后,里面的数据都消失了,也不能明确地看到里面的线路图。这对我们有些启发,但不存在打开人工耳蜗克隆它的可能,如果真的这么容易,也不必搞那么多年,到2004年才形成实验室里的第一个数字人工耳蜗。”
王正敏强调,人工耳蜗的知识产权属于医院,随后医院把知识产权转让给力声特公司,但他自己从未拿到过力声特公司的股份、股权。“所有有拿钱可能性的地方,我都没有拿。”王正敏称,作为职务发明人,除了拿到医院的一些相关奖励外,没有从公司拿过钱。
他解释说,媒体所说的4000万元的项目,其中2000万元是力声特公司申请的,另外2000万元是医院申请的,他并非这个项目的直接负责人。
而对于媒体质疑的项目曾对志愿者身体有损害,王正敏说,两年中,49例病人有2例失效,其他的效果有好有坏。项目选择的都是极重聋病人,每个病人的个体情况不同,耳聋时间长短不同,人工耳蜗植入后,不是对每个病人都有同样好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是达到预期效果的。
在通报会上,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戴春富表示,这个项目在2012年受到了2171万资助,有8个单位参加,每个单位平均经费不到300万元。项目的实施、规划,都是按照卫计委的项目管理的要求在进行,并在2013年11月通过了中期考核。
“其实我没有做什么对不起他的事情,他那么恨我,是出乎我意料的,我到现在也没有搞清楚为什么。”王正敏说,王宇澄作为他的研究生,在2004年毕业后,未能通过留院工作的相关评审,当时自己还和医院坚持,希望把他留下来。他也否认曾在王宇澄的副高职称评审中投了唯一的反对票。“实际上我对他的照顾,比对其他医生还要多。我带他做了好几例难度比较高的手术,亲自教导,还给他去苏黎世大学进修学习3个月的机会,科研项目挂着他的名,科研奖励他也有份。我非但没有反对他,还帮他,推荐他。”
在通报会上,王正敏展示了一份名为《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的文件,他认为,这份文件正是两人矛盾产生的原因。
王正敏说,2009年的一天,王宇澄突然把这份以自己口气拟的文件拿给他,希望自己在文件上签字画押。“我一看,感觉太荒诞了。”
这份文件要求王正敏对王宇澄做出多项保证。“简单归纳起来讲,他要做我的终身荣誉秘书,在两年之内做我院耳鼻喉科的学科带头人,即科主任。他的业务很一般,当时他勉强升上了副高,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到这个位置?”文件还提到,“以后所有机会首先考虑给予王宇澄,亲贤臣,远小人,充分听取王宇澄的意见。”
“我没有答应他,也没权力答应他,也跟他解释了。” 王正敏说,当时,王宇澄还问他:“你是院士,你院士讲句话,我还做不到吗?”还曾埋怨他,表示过“别的院士很有气派,你怎么这么窝囊”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