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中国:被蒙古铁骑征服的大宋
2013-11-28 09:25:20 来源:新浪历史
指挥钓鱼城之战的王坚无疑是一位堪比谢安、张巡和岳飞的民族英雄,然而关于他的传记与其他抵抗者一样,在《宋史》中一概阙如,这就是所谓的“正史”。只有合川民众修建的“忠烈祠”永远供奉着他们的灵位。明代诗人明杨慎(升庵)以一首《钓鱼城怀古》记此事:
钓鱼城下江水清,荒烟古垒恨难平。
雎阳百战有健将,墨翟久守无降兵。
犀舟曾挥白羽扇,雄剑几断曼胡缨。
西湖君臣犹歌舞,只待崖山航海行。
钓鱼城之战创造了在13世纪蒙古军事扩张过程中少有的成功阻止蒙古攻势的战例,并深远地改写了蒙古帝国的扩张史。要不是钓鱼城的胜利,特别是蒙哥之死,忽必烈必将攻陷鄂州,然后与蒙哥大军顺流东下,只需一两年时间就可以如同西晋灭吴一样灭亡南宋。也可以说,正是蒙哥的突然死亡成就了忽必烈和元帝国,亲汉的忽必烈抢先一步夺得大汗位,进而建立了汉化的大元帝国,并以专制的极权主义奴役统治代替了蒙古军国主义的屠杀掠夺传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南宋帝国灭亡的根源并不在于军事而是因为政治上,可以说是贾似道成全了成吉思汗的梦想。中国俗话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一个贾似道足以葬送一百个王坚。
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从根源上说,任何文明的灭亡其实都是一种自杀,所谓“灭六国者六国也,亡秦者秦也”。尽管大宋帝国代表着当时最先进最发达的文明和生产力,但最后还是未能避免在一场海战后“自杀”。
大宋帝国无疑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最发达的文明和生产力。作为管理国际贸易的官方机构,市舶司曾经支撑了帝国财政的半壁江山,但最后帝国还是亡于市舶司。一个颇可惊异的史实是,南洋人蒲寿庚居然把持帝国市舶司长达30年,他的叛变成为帝国灭亡的致命一击。“保南宋沿海财政与军事大权于一身”的蒲寿庚拒绝宋少帝和张世杰进入泉州,闭城三日,将宋宗室及淮军尽数屠杀。蒲寿庚叛降后,所有海舶均交于元军,又为蒙古人制造了600艘战舰,使蒙古军势力大增。
日本历史学家桑原骘藏说:“蒲寿庚弃宋降元之事,影响于宋、元势力之消长实大。盖蒙古虽长于陆战舟师实不敌宋。寿庚老于海事,拥海舶甚多。一旦降元,定为元南征之助。于元为莫大之利,于宋直致命之伤。”客家历史学家罗香林也认为,“元师席卷而南,蒲氏乃以泉州降。宋室流离琐尾,既失市舶财利,复丧舟师实力,凭藉既虚,虽有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诸贤臣奔走勤王,亦无补于国运之侵移矣!其影响于宋元时局之递变者,至巨且大。”
五
福州沦陷之后,宋帝国流亡政府逃到广东珠江出海口的崖山,由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张世杰护卫着8岁的皇帝赵昺。此时宋军兵力虽号称20多万,实则多半为官吏仆臣等非战斗人员,有各类船只2000余艘;元军达30万,战船数百艘,这些元朝水师基本都是“识时务”的宋军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