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保障房分配难题:2624套房源疑被公务员囤积
2013-11-13 09:15:19 来源:南方网
高房价下的“夹心层”
令郑女士等保障性商品房申请者们最“恼火”的,是“从2012年申请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厦门岛内住宅均价从每平方米1万多飙升到2-3万”。一位申请者说,2012年厦门岛内房价1万多,咬一下牙还能买得起,一年后却要“多付出50多万元,根本买不起”。
此前,由于厦门市商品房价格相对稳定,保障性商品房价格并不具有太大吸引力,申请者一度不算多。数据显示,厦门市已经完成的5批保障型商品房分配中,申请人数分别为177户、137户、349户、702户和918户。
但2012年6月以来,厦门房价连续17个月环比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9月70个大中城市住宅价格指数,厦门以1.4%的环比涨幅与广州、深圳并列全国第三。随着商品房上升,而保障性商品房价格却没有提高,此前厦门保障性商品房岛内均价约7000元/平方米,岛外均价约5000元/平方米。对比之下,保障性商品房申请人数逐年增加,2012年第六批保障性商品房申请者共1800户。
房价猛涨下,处于买不起商品房,但又可以负担得起保障性商品房中间“夹心层”备受煎熬。郑女士在起诉状中写道,由于其符合岛内保障性商品房申请条件,于是坚定停止了购买普通商品房的行动,转而申请保障房。不过从2012年申请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厦门岛内住宅均价从每平方米1万多飙升到2-3万。其家庭一直靠租房过日子,无法承受多付百余万元再去买岛内普通商品房。
对于第六批申请者,厦门市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对外统一回复是,岛内思明、湖里两区的存量房源及规划建设的房源总数,少于2011年12月31日之前已申请未分配保障性租赁房的申请量,所以思明、湖里两区的房源将不再安排分配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性商品房申请户。没有参加第六批预约的申请者,可以等待其他的保障房项目竣工,比如洋塘居住区等。
即便如此,第六批选择预约的申请户为1150户,但供应房源总共只有803套。在预约人数大于房源数的情况下,仍要根据轮候号先后进行选房。深圳保障房条例的设计者之一陈蔼贫对本报记者指出,在深圳等一线城市,本市户籍的低收入人群住房已经通过经适房、公租房等予以解决,接下来需要面对的是“夹心层”人群的住房问题,而这仍然是政府的公共责任之一。
待升级的保障房管理
作为全国保障房建设的蓝本,厦门推出的“保障性商品房”曾是创新性地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的典范。但在厦门创新性的保障性商品房最终的分配环节中,也屡屡爆出问题。第六批申请人即提出,核心问题在于,厦门岛内的保障性商品房存量和增量到底有多少?在去年第五批保障性商品房申请人看来,厦门岛内诸多房源已被厦门大学、中科院、华侨大学等事业单位囤积,当时其调查显示,位于岛内的滨水小区无分配明细却已售1311套+已租无明细336套,共1647套房源去向不明,“很多标明已出售的房子都还贴着封条,甚至整栋楼房都是空的,初步计算,岛内共有2624套保障房去向不明”,第五批申请人对本报记者透露。
对于第六批申请人来说,是否同样存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优先分配的问题?郑女士对本报记者说,建设局给其回复说岛内现在共有4000套房源,大多为一居室,只能作为公租房去分配。申请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但取证困难。保障房蓝本厦门面临的房源不足和分配难题,也在北京、深圳等热点城市普遍存在。在深圳,海关等部门被曝涉嫌侵占保障房用地;在北京,自2008年推出限价房以来,已经累积了十几万轮候人群,他们在房价高涨中苦等,而不止一位中央直属部委人士对本报记者透露,部委、央企等职工还可以分配到四环内的经适房、以及优先选择限价房房源。
另一方面,本报记者的调查显示,深圳的案例表明,地方在保障房供地、投资建设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导致后续房源供应不上。今年内深圳已经有3个项目因缺钱停工,也已经发生好几个安居房项目因太偏远被弃购。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3600万套(户),到2015年使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当3600万套的目标过半,保障房分配好、管理好的课题日益凸显。”11月8日,人民日报刊文指出。
2013年开始,湖北、深圳、山西等地接连出台了保障房分配的相关细则。湖北把保障房分配入住率列入年度考核目标,要确保基本建成的保障房分配入住率不低于60%。不久前北京新鲜出台的京七条明确提出,将限价商品房列入保障房序列管理,并且非本地户籍人士也能申请。
北京中原地产研究总监张大伟认为,北京新政很可能会在一线城市推广,标志着楼市调控的新思路,从以前的政府做保障房,其他归市场,改变为:政府做保障房保障低端人群居住,自住型住房低价销售给中低收入人群,高端部分市场化运作,即“高端有市场、中端有支持、低端有保障”的思路。张大伟认为,一线城市及热点二线城市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很可能会像香港、新加坡一样:未来,将有一半以上的保障房由政府或半公共性质方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