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百姓生活 > 正文

没“关系”最好去二三线城市就业?

2013-05-24 08:43:39   来源:新京报   
      日前,在新京报针对“最难就业年”进行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找工作是否动用过关系”一项,成了受访者颇为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约有21.5%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为求职动用过“关系”。此外,还有21.5%学生因为“关系”、性别、户口等因素,在今年求职时有过“被挤掉”的经历。
      北京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大四毕业生李同学直言,自己求职不顺的原因就是没有“关系”。没有“关系”的应届生该如何寻出路?一名负责就业辅导工作的老师表示,学校应根据学生意愿,建议部分缺乏“关系”的应届生到二三线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观点
      1 没“关系”应去二三线城市
      北京一家预算公司的古经理坦言,虽然公司层面会尽可能考虑平等对待每个求职者,但现实是,“关系户”往往能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获得工作机会。
      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陈同学说,如果一个毕业生关系不硬,在同等条件下的竞争中总是无法胜出。进不了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也挺好的,那边机会多,也更需要大学生去挥洒自己的青春。
      对此,北京一家重点院校负责就业辅导工作的冯老师说,对于家庭贫穷、缺乏“关系”的家庭,学校会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并根据学生意愿建议去二三线城市或者基层实现人生价值,例如做“村官”。
      2 二三线城市也“拼爹”
      “不管是一线城市,还是二三线城市,都有‘拼爹’的现象。”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葛玉好,支持广大应届毕业生前往二三线城市就业,因为这是趋势,但他不认为一个学生因为没“关系”,就非要去二三线城市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丁同学称,二三线城市更看关系,我进的这个二线城市单位今年就进来9个人,听说一半有关系。想进一些大型国有垄断企业也靠关系,我舅舅就在这样一个单位,每次查进来的应届生背景资料,肯定都有关系。
      葛玉好说,大学生要认清这种现实,以乐观的态度选择企业文化更为开放、平等的企业就职,毕竟自身能力才是大学生求职时最为重要的方面。
      3 有“关系”也会选二三线城市
      武汉一所重点高校研究生会的副主席刘同学,曾组织就业辅导讲座。在他看来,负责就业辅导工作的老师会重点考虑学校的整体就业率,而非针对每个学生作出具体建议。
      虽然他在一线城市缺乏用得到的“关系”,还在去年下半年求职屡屡因“关系”不硬而碰壁,但他认为,一线城市值得他去闯闯,“大不了闯不下去再回二三线城市。”
      据其介绍,像他一些在意向单位有过硬内部关系的校研会同学,也会选择留在武汉等二线城市。
      ■ 个案 被“关系户”挤掉 托“关系”后被录取
      郑伟(化名)是北京一所名牌大学热门专业的研究生。
      面临毕业,郑伟从去年上半学期就开始为就业做打算,陆续向十几家单位投去简历。去年年底,郑伟看到北京一家央企在进行招聘考试,便报了名。经过笔试,共有18人进入面试。
      “其中17个人都是名校的研究生,只有一个女孩是湖南一所普通大学的本科生。”郑伟说,在和那名本科女生的聊天过程中,他得知女孩的父亲是这家央企的资深老员工。
      面试结果出来,18个人中只有6个人通过终面,获得了实习机会。本科学历的女孩是6人中的一个,郑伟在这6人名单之外,“实际本科女孩的笔试成绩比我低了4分,还有一个比我高出2分的女生也没进入面试。”郑伟说,最终,6人中只有两人被录取,本科女孩仍是其中之一。
      在准备这家央企面试的同时,郑伟也在做两手准备,他还报名参加了另一家央企的招聘考试。第一轮考试后,共10人进入面试。郑伟和他的一个同学并列第一。以第一名的身份进入面试,郑伟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优势。

上一篇:中国临床用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检测试剂获批上市
下一篇:营养餐疑似中毒:网民为何要县长“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