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城市户口的花费:孩子上学最少多花6万
2013-04-26 16:40:04 来源:《钱经》杂志
孩子上学,最少多花6万
众人诟病李天一从小到大都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最终却走上歧途,但他只是个例,事实上,从小接受最好教育的孩子,未来进入较高社会层级的机会高于其他孩子。
想要孩子接受优质教育,你就要多花很多钱,这笔钱从幼儿园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
公立幼儿园录取条件非常苛刻,对孩子的年龄、户口等限制非常严,要想将孩子送进去,除了择校费,更要有很强的人际关系和背景。
北京一所高校的附属幼儿园,在业内属中等水平,择校费在3万元左右,每月另缴费用1010元;有的市一级幼儿园,甚至收8万元择校费,没人还进不去。
在上海、广州等地,非本地户口的家长,会更倾向于让孩子上私立幼儿园,中等以上水平的私立幼儿园价格并不便宜,虽然不收择校费,但每月费用至少要3000元以上。以在中等幼儿园学习3年计算,私立幼儿园要比公立幼儿园(算上择校费)至少多花4万元。
中、小学的择校费更高,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经做过统计,北京市中小学择校费收入每年达到15亿元左右。在网上流传的名校天价择校费中,北京景山小学择校费为25万元,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择校费也要18万元。如果不选择名校,北京孩子可以免费就近上学,而外地户口的孩子,则照样要交择校费。以位于北京五环外的通州为例,一所普通小学,择校费也要2万元。
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是很多家长的选择,但这需要夫妻双方至少有一人放弃北京的工作,随孩子回老家。即便能交给老人照顾,不算频繁往来看望孩子不菲的交通费用,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父母“缺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影响,是多少钱都弥补不了的。
异地高考,无法计算的损失
流动人口家庭的孩子高考面临两难:一个是必须回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一个是招生存在区域歧视,名额分配不平衡。
如果说优质教育可以通过花钱来实现,那么高考录取在户籍制度上的倾斜则是无法用钱来获得的。
2012年高考后,一组录取数据“亮瞎了网友的眼睛”。北京考生录取进北京大学的比例是190:1,而安徽的录取比例则是7826:1,北京是安徽的41.3倍;同样,上海考生考入复旦大学的比例是全国平均录取率的53倍。
这样的招生比例最终导致就业上的隐性不平等尚不及考虑,摆在流动人口家庭面前最迫切的是只能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由于各地的教科书不一样,教育方式不一样,考题也不一样,孩子短时间很难适应,无形中增大了考试难度。
外地考生最晚也要在高三下学期转学回老家,而老家的学校一般不愿接收这样的学生,即使收了,也需缴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的“插班费”。有些孩子为了提早适应两地不同的教材和考题,增大录取机会,甚至初三就要转学回去。这时,家长就又要面临留守儿童或放弃工作的选择。
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异地高考制度,广东省已经明确2014年前会试行外来务工子女“异地高考”。山东省则从2014年起,允许外地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录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