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免费讲座背后招生猫腻:假明星学员助阵
2013-04-23 16:15:1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招数三:丰富奖品吸引学生和家长来听讲座
送小礼品可谓是最贴心的小招数。笔者在网上看到种类繁多的广告,例如孩子和家长参加“小升初”讲座,即可领取由各大辅导机构“小升初”王牌老师亲手编制的“高分猜题”或是赠送“小升初”宝典、“小升初”历年真题集、“小升初”之语文易错字汇总表及“小升初”免费全科水平测试券等大礼包。
据业内人士透露,考研辅导机构吸引学生听讲座,用奖品的和不用奖品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比如某机构有次举办的“跨考”专业课,就因为宣传不够和奖品不够丰厚,所以去的人寥寥无几。
招数四:最精彩的内容只用在讲座上
很多不明真相的学生听过讲座后盲目报班,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曾经听过某考研视频讲座的一位研究生告诉笔者,那些视频非常具有煽动性。
由于第一次考研的学生大都是跟风,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而不少学生反映,最精彩的内容只用在讲座上。这些讲座老师会留很多“包袱”,不过这些“包袱”都需要学生报名上课后才能学到,老师在讲座上可谓说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走”。
专家提醒
教育作家鲁稚:莫要被花哨的讲座击败了理智
教育作家鲁稚告诉笔者:“面对商家的这些做法,家长和学生一定要提高辨别能力,不要盲目轻信讲座的内容,不要一时被天花乱坠的言语击败了理智。”
对于那些针对吸引考生长期报班而开展的讲座,例如小升初、中高考、四六级考试辅导等等,鲁稚表示:“听这种讲座,家长和学生一定要做好全方面的了解,切不可只听一场讲座就草率报名。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要把讲座中提到的内容与教育机构的社会口碑结合起来综合进行考虑。”
鲁稚还指出:现在有许多讲座水分很大,广告经常写着送礼物送秘籍,主讲老师多是阅卷名师等等。这些宣传都是教育机构营销的手段,有些宣传是真的,而很多是假的,其中鱼龙混杂,让消费者很难分辨,这就需要学生和家长练就“火眼金睛”。
鲁稚建议学生和家长:“很多学生都说课程最精彩的部分就在讲座上,课程内容相对平淡,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其实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讲座的内容过于夸张和美化,很多讲座实质上是精品集合,把最有趣的内容抛给你、吸引你,但进入真正的学习阶段孩子会有巨大的个体差异,教育效果必然不同。此外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可忽视,学习是个苦差事,无论讲座上讲的多好,实际学习过程却没有捷径可言。学生应该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幼教专家胡旺:教育服务的选择权在家长身上
“这是一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传统的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打动家长了,因此不少培训机构就采用一些新的营销手段,甚至会出现所谓的以爆料和噱头等极具吸引力的讲座名称,实质上他们的目的还是要吸引家长来报名、交费。”在胡旺看来,现在有些讲座已经不是简单知识性的讲座,而是在讲座过程中捆绑了需要进行销售的产品,打着免费的旗号进行变相的销售。
“任何销售的第一步都是把目标群体吸引进来,之后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营销活动,因此家长在面对嘘头性很强的宣传讲座时,一定要格外的谨慎,保持平和的心态”,胡旺提醒家长,不要被机构的一些利益所诱惑,即使是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感到热血沸腾,也不要急急忙忙地交钱报名;而要在了解了机构资质、口碑、市场评价等多方面情况之后再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