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滕州汉画像石

2012-12-05 17:05:06   来源:大众网枣庄   

      技法灵活 构图充盈
      2008年6月,经过考古学家一个多月的发掘,位于滕州市大坞镇西北染山脚下的一座典型汉代墓穴,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宏大的墓室、保存完好的凿岩石椁室,在山东地区较为罕见。该墓为由原山石凿成的长方形多室墓,东西长6.2米,南北长12.3米,由墓道、前室、南北两侧室和5个墓室组成。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鎏金青铜器和车马冥器饰件、五株钱、玉器、原始青瓷、玉片及12块汉画像石,汉画像雕刻有“十字串环”、伏羲女娲、鱼凤鸟兽、人物歌舞等精美图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室主人当年生活的现状。
      从这些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看,既有阴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也有凹入雕。它既不同于河南南阳的横竖纹地画面的剔地浅浮雕,也不同于四川重庆的砂砾石高浮雕,更不同于陕北、晋西北的年画式木版雕刻。
      滕州汉画像石最大的特点是广泛熟练地运用线条,阴线刻线条飘逸流畅,浮雕物像浑厚雄奇。构图布局充盈繁密,层次众多,一幅画像最多可达10层,物像充满天地,空白处还要填以飞鸟走兽,但其主题突出,繁而不乱。作者在物像刻划上也尽量做到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
      1958年出土于滕州市桑村镇西户口村(今山亭区)的胡汉交战图,石面纵23厘米、横151厘米、厚60厘米,凸平面线刻,画面右方一城堡;左方为山包,山包中埋伏着胡兵;中间四骑逐杀,四卒张弓正射;下方步卒列阵相对。
      1976年出土于滕州市城郊马王村的建鼓楼阁垂钓图,石面横258厘米、高72厘米。阴线刻施麻点,画面3格:左格,二人击建鼓,二人吹排箫;中格,楼阙、人物,楼上女主人端坐,旁有二侍者,楼下为乐舞场面;右格,水上一亭,亭上二人钓鱼,亭下一人划船。
      1996年滕州市东沙河镇附近征集的季札掛剑图,石面纵56厘米、横124厘米、厚33厘米,左上角残,浅浮雕,画面中心为一坟头,坟上插两幡,坟头上一树,树旁插两剑,前两骑者,后两随从骑。上边饰垂幔纹,下饰菱形纹。
      滕州汉画像石不论有几种雕刻法,都是汉代工匠们,以写实为主,勾勒雕凿出图像的个性和特点,如乘坐马车的官吏和贵族的高傲骄矜、迎送者的卑躬拘谨、讲经人的口惹悬河、听经人的肃静专注、杂技家的高超技能、战场上你死我活的格斗等,无不刻划的准确、到位,栩栩如生。
      鲁韵熏陶 楚风浸润
      汉画像石为什么会在滕州大量出现呢?张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鲁南地区北接齐鲁,南属楚国辖制,同时受到齐楚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文景之治后,这一带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冶铁业兴旺,加之山区石材丰富,石质优良,为画像石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然条件。
      战国时期,滕州辖区的东北部属齐国势力范围,齐国,三面环海,自然条件优越,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政治、经济、文化的自身发展方向。在文化上兼收并畜,百花齐放,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政治格局和风土民情。史书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极技巧,人物辐凑,冠带衣履天下,有大国之风。”又据《战国策·齐策》记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躏者。滕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上表现的挎刀武士、角敌力土、玉兔捣药、蟾蜍炼丹、仙人鹿车、斗鸡、建鼓、乐舞、杂技等画面内容,无不与齐国的文化思想和民间风俗有关。
      滕州处于孔孟之乡南部,距孔子所在地曲阜很近。鲁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其弟姬旦的封国。由于周公辅佐成王所建立的丰功伟绩,鲁国得以享用天子礼乐,素以礼乐之邦名重天下。受儒家所宣扬的礼乐孝悌思想的波及,滕州地区的汉代丧葬文化深受其影响。
      由于齐风鲁韵长期熏陶,滕州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上,既有表现建鼓、武士、斗鸡、仙人鹿车等画面,又有“周公辅成王”、“讲经”、“孝亲”、“乐舞”等礼乐教化内容,这些多元化的题材元素,与齐鲁文化的影响至关密切。
      战国时期的滕州,南部并入楚国势力范围。由于受楚文化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和神巫文化影响,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轻歌曼舞、信鬼好祀等内容构成了滕州画像石又一特色,使得不少画面中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
      丰富的想像力、浪漫主义色彩、妙曼动人的乐舞以及各种精灵神怪是构成楚文化艺术的重要元素,滕州汉画像石中,有相当多画面表现了这一主题旋律。内容丰富,题材鲜明,无拘无束,放荡不羁。由于这些文化元素的注入,使滕州汉画像石显得更加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在艺术上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上一篇:枣庄老建筑
下一篇:梦回台儿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