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魅力枣庄 > 枣庄指南 > 正文

滕州名人--杜冠华

2013-03-16 18:59:23   来源:滕州信息港   
      杜冠华,1956年12月生,山东滕州人。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原山东医学院)药学专业。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理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主任。中国药理学会秘书长、亚太地区药理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项目评审专家。目前主要从事药物筛选、新药研究、神经药理学和心脑血管药理学研究。
      人们还清楚的记得,在2003年SARS肆虐的时候,有关SARS疫苗研制“成功”的消息此起彼伏。在一片高涨的乐观情绪中,却有一个冷静理性的声音在说:3个月、5个月的研制时间缺乏科学的依据,研究成功真正能应用的SARS疫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2003年5月)。如今,一期临床疫苗在一年半之后的今天刚刚研制成功,证明了他预言的正确性。他就是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主任杜冠华。
      1971年,在一所“小学办中学”的“戴帽中学”获得初中学历的杜冠华成为了一名民办教师。结果因为走“白专道路”改为务农,后到了微山县一家造纸厂做建筑工。恢复高考后,渴求知识的杜冠华铆足了劲,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把高中的全部课程都“读明白了”,1978年,他以微山县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药学院(原山东医学院药学系)。
      1982年,杜冠华毕业后做了一名药理学老师。从1986年开始,又踏上漫漫求学路,先后攻读了同济医科大学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硕士、博士。1995年又到了比利时Liege大学从事“神经生物化学”的博士后研究。
      在求学的艰辛中,杜冠华更为一个尖锐而残酷的事实痛心着,中国的医药工业新药设计和筛选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中国的药物,除了中药外,95%以上的都是仿制国外的西药。同时,药品作为一个特殊商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的老百姓不能老是靠吃洋药过日子,中国的药厂也不能老是靠仿制洋药生存。而要扭转这个局面,实现医药产业从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新药的发现。他下决心为祖国的药理学科尽一份力。
      1998年杜冠华全家一道从欧洲回国工作。他克服了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一系列难题,创建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国家药物筛选中心,专门从事新药筛选研究和以心脑血管及神经疾病药物为专题的开发。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高通量大规模药物筛选研究,建立了与国际药物筛选技术接轨的比较完善的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体系。其中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的研究中药和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和有效成分组,属国内外首创。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体系的建立后,为全国医药研究机构提供服务2万余次,发现了一批活性化合物和新药候选物。5-HT重摄取抑制剂,神经细胞保护剂等已经进入临床前研究。该项目作为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平台,奠定了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基础。
      杜冠华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和研究中国药学科学的发展战略,发表了《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药物筛选基地》、《药物筛选与海洋药物开发》、《高能量药物筛选与中药现代化研究》等研究著述。2003年到2004年期间,参加“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为制订我国中长期发展规划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杜冠华承担、完成了10余项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先后出版了《高通量药物筛选》等20余部著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6项,获得多种奖励。
      回顾过去,杜冠华感慨:“做药物研究是非常艰难的,一种药从发现到研制出来,要花10年的时间。”为促进中国药理学科的发展,杜冠华根据国际新药创制的发展趋势,按照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战略,采取新的运行和管理模式管理国家药物筛选学科体系的建设,力图为中国培养更多年轻的药理学家。2006年,四年一次的“世界药理学家大会”将第一次在中国举行,作为亚太药理学家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委员和大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杜冠华为此感到由衷高兴,他将抓住这一机遇推动中国的药理学走向世界。

上一篇:滕州名人--张知寒
下一篇:官桥--南北大官道上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