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峄县八景
2012-10-29 11:06:51 来源:枣庄网站联盟
七、玉带绕廓仙坛翠,半城山水半城花
作为峄县八景之一的仙坛山,论山之险奇比不上抱犊崮,论景之优美远不及青檀寺,历史沿革更是乏善可陈,但他却是峄县自古至今的福山。
峄县城曾有三迁之说,但对于仙坛山却始终是不离不弃,驻于怀中,这正应了那句古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坛山虽不是高山,但遍山层林却透着无穷生机,仙坛山虽无泉溪灵动,但山上的坚石厚土却代表着人类繁衍生息的根本。元人王遹有一首《仙坛山吊古》的诗,其中有句云:长绳不系日,坐叹登临中,今日吊古迹,俯仰今古同。古往今来,世事轮回,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生存大计,峄县人离不开仙坛山,仙坛山也默默庇护着这座城这里的人。
峄县八景里,大概只有仙坛晓翠是从下向上看的景色,走在路上或站在山下,抬眼望去,仙坛山静如处子,郁郁葱葱,绿树密林每天都是勃勃生机,也衬托的整个小城更加安静和谐。
峄县人都熟知“坛山腰里三道箍,不出娘娘出都督。”的民谣,因而仙坛山又有玉带山的美名,峄县也因为玉带缠腰,不仅自古以来名人辈出,而且还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有史记载的如1876年1月山东有三十三州县“被水被旱被风被雹沙压并续被黄水漫淹”,1934年峄县因“昭阳、微山、狂山诸湖黄水注入,……漫溢为灾”等灾难都对峄县城无伤。可见峄县人说的“峄县是一线之地,上天总会在危难关头为峄县人留一线生机”,此言不虚。不管这种说法是牵强附会也好,是美好愿望也罢,仙坛山还是给了峄县人无限寄托和不断建设美好家园的力量。
现在峄城区已经依托仙坛山建起了坛山广场,仙坛山的风景更加迷人,峄城的发展也日新月异,真正是玉带绕廓仙坛翠,半城山水半城花。这一切不仅是仙坛山带给峄城人民的好运,更是峄城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八、湖口依旧在,鱼藏青荷间
湖口观鱼的韩庄闸自古就很有名气,韩庄旧属峄县,湖口双闸为韩庄至台儿庄河段“峄县八闸”第一闸,自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开漕运新渠,为微山湖泄洪及为大运河济运之要津。乾隆南巡经韩庄时曾写过一首《观湖诗》:韩庄水气照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我没法去考证,湖口观鱼的来历是不是因为乾隆皇帝在此驻足过,但是1998年,乾隆御碑再现于世,诗句与《四库全书》中所载一字不差。诗后署“乙酉年暮春下浣”、“乾隆宝翰”满汉玉玺两方。证实这个风流皇帝的确到过韩庄,也的确留过墨宝,不过那首诗应该是另一首:韩庄实泄微湖水,筹涸金鱼闸建新;济运利农期两益,每因触景忆贤臣。
古人对景色的要求总是简单明了,微山湖的一碧万顷,荷花映日不去赞赏,单单一个湖口观鱼却成了峄县八景之一,也许是现代人的物欲强了,没有了古人那种“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淡然。无论如何,现在人若去微山湖观光,肯定没人再去寻找古人观鱼的那个湖口了。
湖口观鱼的湖口在微山县的韩庄,清人王初桐有诗道“断霞鱼尾远舒丹,点点青螺夕照残。”很合湖口观鱼的景色,可惜他写的不是微山湖,而是南四湖之一的昭阳湖,不过我喜欢把这首诗当成写的就是湖口观鱼,因为古人肯把它划入峄县八景,却很少有写给它的笔墨留传下来。这也让我们无从知道当年湖口观鱼的盛况。
现在因为行政区划的原因,湖口观鱼已经是峄县八景里唯一不属于枣庄风景的一个了。微山湖的万顷碧波中,现在能否自然的看得到鱼,也是要划个问号了,我近得几年前去微山湖,租了个小船划进湖中央都很难看到鱼儿的身影,只有在荷池花间才能觅见小鱼的踪影。鱼儿的自由被渔夫们剥夺了,古人眼里的美景只留在了纸上那四个空洞的汉字。
前些时间看到有人把湖口观鱼写作湖口观渔,不知是笔误还是一种讽刺,但是我不用想当然,古人去湖边赏景,应该不会是为了看渔夫打渔的,而应是欣赏鱼游浅底的自然风光的。再细想,现在大概也只有湖口观渔最贴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