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葫芦套
2013-05-16 17:55:31 来源:柴胡店镇政府
-
葫芦套村坐落在滕州市柴胡店镇的蜡山山腰,西面的山叫西山,东面的山叫横山子。如今村中的大部分村民已搬迁到山下的葫芦套新村,只有很少的住户留守。曾经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的人们常常惦记着这里,每当路过此处总是恋恋不舍地望上几眼……
小山村的前世今生
280年前,葫芦套村刘姓和赵姓祖先因躲避战乱带着妻儿老小搬进了位于深山中的葫芦套安家落户,从此繁衍生息成了一个村庄。村中有一条河,河的北岸全是刘姓,南岸全是赵姓。一代又一代的葫芦套人就地取材,利用山上的青石垒建成具有鲁南特色的石板房,古老的石头院、石头屋、石头胡同、石头甬路,古朴的山村景色展现在你的面前;辘轳、石磨、石碾、石砌茅草房,处处可以触摸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据村中的老人说:村中的老房子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房子的墙体都用大块青石垒成,上面用麦秸做顶,我们鲁南人称这种房子为茅草屋,屋脊上面有的长出绿绿的青苔,有的已经多年没有修缮,经过风吹日晒已经垮塌。村内的大小道路虽然很不规则,但正是这种“ 不规则”,形成了一种自然美,保留着鲁南农村“ 顺山而建, 依势造房, 就势留路”的建筑格局。村子里最气派的建筑是一座两层的“炮楼”,听一位留守的老人讲是解放前本村一户地主家的豪宅。在这个四周都是石头房子的院落里,建起这样一个青砖灰瓦垒砌的炮楼,格外引人注目。说起当年地主家的生活,老人说:当年地主家为了防止土匪抢劫,用了3 0 多两银子才建成的这个炮楼。炮楼四周设有枪眼,抗战时期,还在这个炮楼下打死几个日本鬼子呢。进入这座百年老宅,光滑的青石石阶、古旧的木门、巍峨的门檐,一切都那么安静,那么平和,默默地伫立着,静静地看着从这扇门进进出出的每个人,记录着人间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大门右侧门框上贴着“ 一日三叩首,早晚一炷香”的两行小字,传统的人文精神在宣扬着古老的信条。进了大门,是一个小院,左右是门房。与大门斜对着是二门,一样的斗拱,一样的门槛,古老的建筑格局与今日的商品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走过二门是正院,地面已经荒芜,茂盛高大的树木,竞相开放的鲜花,虽有几丝绿意,但更多的是苍凉和衰败。二门正对的是正屋,威严而有气势,像一个居高临下的国王,统治着整个院落。左右各有一座厢房,对称相望,像两位忠诚的士兵,拱卫着故宅。正房后面是一个开放式的院子,从这里可以直接走到山上。山俯视着老宅,看它的兴衰变迁;老宅仰视着山,瞧它的四季变幻。
神秘与峻秀的小山村
一个在大山的怀抱中孕育而生的古老小山村,四周的山色雄奇峻秀,一条大河从村子的中央穿过,是山里娃平日嬉戏的乐园。远处山涧雨水汇成的小溪常年经久不息地流淌,弹奏出美妙动听的音符,每到傍晚,暮霭沉沉,山雾聚拢,点点农舍的灯光,在弥漫于山间淡淡的薄雾中忽明忽暗,平添了小山村的神秘与俊秀。村里的街巷很幽静,只有早晨和晚上,才开始热闹起来。安睡了一夜的人们,一早就起来套车,扛犁,赶牲畜。家里养的各种家禽也不甘寂寞,纷纷放开嗓门叫唤着,于是小山村一天的生活又开始了。
行走在古朴的山村里,不时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印痕,既有清朝同治年间的木雕、石雕,也有“文革”时期“捍卫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胜利果实”的标语,还有现在“只生一个好”的计划生育口号… … 更令你流连忘返的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知青点”,勾起人们对那段苦涩日子的回忆;古树老井山花、小桥流水人家、原始手工作坊、村童私塾,凸显出凝聚历史的古村落文化;瓜棚荷塘、老人石碾、草屋篱笆、栈道山亭,使古朴的小山村更添魅力,让人陶醉在“山深人不觉,犹在画中游”的意境中。
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地
勤劳善良的葫芦套人虽与繁华世界仅一山之隔,但他们醉心于“ 汗滴禾下土”、“山空松子落”的悠闲生活,垒筑石坝栽树种田,依山造屋颐养天年,从而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成为令城里人向往的风水宝地。近年来,许多电视剧制作组对此情有独钟。
如今的葫芦套村,已有多部电视剧在这里选取外景拍摄,原生态的小山村,恰恰是最高明的美工和道具也假造不出来的。2 0 0 6 年6 月1 6 日,全村人乔迁新居,搬迁后的葫芦套老村已被许多电影电视剧选作实景拍摄基地。农忙之余,葫芦套的许多村民在《铁道游击队》、《血沃丰碑》、《生死十日》、《刘少奇故事》等剧目中担当群众演员,现在的葫芦套已成为众多抗战题材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
葫芦套村的人们,有着山一样的品质:坚强,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开垦出一块块田地;坚定,他们有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美好;坚持,他们坚持劳作,改变着山村,也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上一篇:枣庄纪行
下一篇:台儿庄留下不灭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