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未来十大趋势
小中大2013-02-28 16:17:51 来源:新华论坛 点击:
趋势六:房企分化趋势凸显,大型房企越滚越大、中小型房企被边缘化。
2008-2011年,万科销售额分别为479亿元、634亿元、1082亿元、1215亿元(今年1-11月1271亿元)。万科达到百亿是2005年,2010年突破1000亿元,之后三年增速下降到10%左右。今明两年,中海、保利、恒大、万达、绿地等企业将突破千亿,之后增速放缓是大概率事件。对于更多中小企业而言,在行业增速步入10%左右的时候,百亿何时能到来?
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销售面积,百强企业市场份额的占比都在不断增加。反观众多中小型房企,随着中央对房地产一系列地打压政策,许多经营不善的中小企业纷纷走上了被收购、兼并甚至破产的道路。而它们面临最大的困境之一便是土地成本地持续增加。一线城市优质住宅地块的总地价一般在15亿元以上,武汉、杭州等二线城市的优质地块也普遍在10亿元以上。高昂的土地成本是房企淘汰的重要杀手。
趋势七:住宅市场的属性将从“商品时代”转为“商品时代”与“产品时代”并重。
过去十多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开发商拿地就赚钱,购房人买房就赚钱,地方政府卖地就赚钱”,但未来这种所有参与者都赚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而且,未来房地产自身的行业细分将越来越细,住宅市场、写字楼市场、商业市场的各自属性也越来越明确。住宅产品原本只具备消费属性,但在过去十多年由于投资品的稀缺,其投资属性甚至于投机属性彰显,所以才出现“全民炒房”的畸形市场,甚至出现了“搏傻现象”。那时的房地产仍处于“商品时代”,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住宅去投资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未来趋势,住宅房地产不可能完全摆脱商品属性,但无疑会日益回归其产品属性,中国房地产也将从疯狂的“商品时代”转为“商品时代”与“产品时代”并重。笔者注意到,为了更好地迎接产品时代,有些企业(如绿城、龙湖、万科等)已经走在前列。从2012年热销楼盘来看,产品的合理定位和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才能有效地保证去化率。对于刚需客户,“低总价、交通便捷、配套好”是其核心诉求,万科的15平米户型是一种有益探索;对于改善型客户,精装提升品质、优化户型结构更加重要;对于精品楼盘,关键点在于区位及环境优越,内外兼修支撑的豪宅品质。
趋势八:在地产投资上,投资理念将从“炒房时代”进入“资产配置时代”,商业地产的投资客群将从“安全性资本”转为“理财型资本”。
过去十多年北京商办物业散售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企业便是SOHO中国,从2006年朝外SOHO的23.32亿销售额,到2008年三里屯SOHO的69.21亿销售额,再到银河SOHO的接近200亿的销售额,都占当年北京散售商办市场总额的半壁江山。熟悉SOHO中国客户群的人士不难发现,最核心的客户群是山西、陕北、鄂尔多斯等资源密集地区的煤炭企业主。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性资本”,这类人群追求资产的安全性,注重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价格不敏感,并不追求高额的投资回报。但随着煤炭市场的每况日下,再加上中央政府力推的煤炭资源整合,煤老板财富的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所以安全性资本的购买力日趋萎缩。
但这并不意味着商办散售市场的枯竭。许多“理财型资本”逐渐站到舞台的中心,这些钱投资额度相对较小,但对价格和投资回报率非常敏感。这类人群对文化和品牌有明显的偏好,工作时不喜欢被打扰,圈层网络具有明显特征,主要集中在EMAB班、各大会所和俱乐部。整体而言,未来商办物业的散售市场整体在萎缩,中型客户出现断档,小宗成交凸显。
中国的不动产投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05年-2009年第一个阶段是“全民炒房时代”。典型事件便是谢国忠所经历的“保姆辞职炒房”;2010年-2011年的第二个阶段是“商业地产的黄金时代”。典型事件便是“北京CBD写字楼租金涨幅全球第一”;第三个阶段是“投资不动产证券化成为新趋势”。
随着阶段的不同,投资理念也在不断升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房地产的销售人群以及购买客户在自身定位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错配。就销售员而言,推荐的产品仅是商办物业,并没有整体为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所以只能是“卖药的”,而非“医生”。客户从他那里购买产品更多是的是基于产品本身,而非基于彼此的信任。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产品驱动式营销”,而未来的方向一定是“信任+产品的双驱动模式”,甚至会升级为纯的信任驱动模式。从客户的角度而言,过去对自身的财富也没有很好的配置,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所有钱都用于炒房。未来投资者的钱将分为几大类,如“母鸡钱”和“鸡蛋钱”,有些钱是用来保值的,有些钱是用来博取高收益的,即资产配置的概念。
上一篇:上海部分国有银行网点暂停二套房贷
下一篇:房租贵房源紧 租房住真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