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滑向“滞胀”?

2013-05-21 09:15:06   来源:国际金融报   点击:

      崔新生:调整货币政策,当然这个调整只能是微调,略微收紧信贷,不能使货币政策有太大波动。然而现在看来,即使微调也有困难。

      去年中国经济一直处于下行状态,几次预测已到谷底马上就要上行,可就是不灵,直到第三季度末、第四季度才开始回升。究其原因,还是国家在当时增加了信贷,加大了投资。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去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1.8%,超过投资的50.4%。在消费贡献率已经大于投资的情况下,仍要靠加大投资力度才能拉动经济上行。此外,今年1至2月由于限制公款消费导致社会消费低迷,今年消费对经济贡献率可能会下降,那么更得依靠投资了。

      假如过分收缩信贷,大规模削减投资规模,中国经济完全可能重回下行轨道。即使是稍稍收紧信贷,放慢投资脚步,也可能使中国经济增速放慢甚至停滞。然而,这个结果也只能使通胀压力稍稍减轻而不能消除通胀,这便会导致“滞胀”的出现。

      这几年国内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关键时刻要靠投资来拉动的基本局面仍然没能改变。减小投资力度,经济就慢行下滑,加大投资力度就通胀。这样的循环使问题越积越多,其循环周期也越来越短,使得通胀一直伴随国内经济。而长时间通胀的结果是社会资本对实体经济不感兴趣。

      因此,一定要对可能到来的滞胀局面有所准备。调整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脚步不能停,只有真正的转型,才能摆脱有形或者无形的滞胀。

      具体来说,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遏制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提高社会资本收益率。然而,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需要充裕的高素质劳动力和高额的资本投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过,这中间也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为了解决滞胀问题,提高企业利润率而压低劳动力工资,只会把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实际上是制造通胀削弱货币购买力,剥夺中下层的财富。

      值得一提的是,受“滞胀”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首当其冲的是血汗工厂一类的低附加值制造业和物流业,其次是零售业和批发业等。现在以及在未来我们都能明显看到,沿海地区大量血汗工厂必然关门倒闭。这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过程,也是经济滞胀时期的必然结果。

      所以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要注重企业的长久发展,国家对企业的扶持也是一样,例如此前的光伏产业,国家大力扶持的时候很多企业都蜂拥而至想要分一杯羹,但当光伏行业步入寒冬期时,倒下的企业也比比皆是,导致此行业一蹶不振。所以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该更加注重长久发展。

      另外,优化产业结构也应该出台一定的细则,没有产业结构深化的调整,滞胀风险可能越来越明显。

      孙立坚:首当其冲的是降低通胀预期。美国经验中的控制货币总量,中国也应该运用,央行公布的《2013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26万亿元,同比增长16.1%。目前,中国不应该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

      其次,要打压虚拟经济投机需求,可以通过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政府共担风险机制,帮助企业生产“面包”,让生产过程吸收从虚拟经济中撤出的资金。

      宋颂兴: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目前GDP保持7%以上的增速是属于中高速的增长。在发达国家来看,3%至4%的增速已经是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速虽然从两位数放缓至个位数,但是与其他经济体比较,增速并不低。其次,避免滞胀的境地,中国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以前出口拉动依赖外需的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但是中国内需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

      如中西部地区的生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在这些地区的生活水平能够达到沿海地区水平的过程中,就有很多机会。目前推行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不能走过去的老路,城镇化不仅仅是基础建设,高楼大厦的汇集,缺少了本质,基础建设只是空壳。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协调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通过新型城镇化改善农业发展,也能铲除通胀隐患中最令人担忧的食品价格上涨问题。

      有了新的增长点,内需上来了,那么经济就能完成去库存,消化过剩产能,货币供应与商品供应之间的缺口也有可能补上。

上一篇:19岁大一学生成千万富翁 初三开始独自摆地摊
下一篇:金价8连阴 "大妈"却不抢了 金店不认同"大妈"套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