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滑向“滞胀”?
小中大2013-05-21 09:15:06 来源:国际金融报 点击:
但是,我们要看到2月份CPI就开始上涨且势头如此之猛的核心因素还是过多货币的投放。去年第三季度开始的货币投放直至今年1月信贷超过万亿元,是造成现在通胀压力急剧加大的主要原因。3月份CPI涨幅回落至2.1%,可是庞大的信贷发放在物价市场的效应通常是滞后的,一般都要在半年之后才能逐渐显示出来。而今年1月的万亿元信贷对物价的刺激作用,起码也得在今年下半年之后才会真正显示出来。
从国际因素看,今年的通胀压力也很大。一方面国际货币宽松的大环境预示着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增加;另一方面欧美市场正在复苏,需求开始增加,利好我国外贸出口,但也使外汇占款增加,从而加大通胀压力。
“滞胀”的实质是实体经济已超出了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需要而进行大量投资,大幅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一旦经济陷入衰退时,打鸡血、吃鸦片引起的经济繁荣期时所创造的巨额货币供给量便会反映到物价急剧上涨。对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的滞胀,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兴起。
房地产、基础设施等各种投资人为制造出天文数字般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引发潜在的通胀压力。当房地产泡沫大到超过社会承受能力时,决策层只能被迫挤泡沫。一旦到了这个临界点,前期创造出的货币,就会逐步以通胀的形式表现在物价的大幅上涨。据统计,房价每上涨1%,物价就要提高0.45%。显然,这种以房地产、基建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是完全无法持续的。
孙立坚:确实有很高的滞胀风险。目前通胀预期很强烈,从中国百姓争相购买黄金就能看出,百姓想用高收益的投资来弥补未来高通胀带来的损失。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目前货币流通速度也就是M2/GDP这个数值很小,说明货币有积压现象。
如果把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比作发“面包券”的话,那么老百姓拿到“面包券”没有去买面包,而是将“面包券”投入到房地产、黄金等市场,进行投机;另一些是存入银行,也没有购买面包。这些投机到虚拟经济领域的“面包券”就是迷失的钱,也就是货币沉淀,这也使得面包的价格没有飙升。但是面包价格上涨的预期却在那里,如果有一天大家把房子卖了、黄金卖了,用面包券购买面包,那么面包的价格就会出现实际的大幅度上涨,也就是通胀预期变为了真正的高通胀,再加上经济增速不断放缓,滞胀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话题三 如何应对滞胀风险
具体来说,只有通过产业升级才能遏制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提高社会资本收益率。然而,实体经济的产业升级需要充裕的高素质劳动力和高额的资本投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既然滞胀风险存在,那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滞胀危机,而从美国经验来看,当时美国总统里根用供给学派的减税等政策对付“停滞”,用货币学派控制货币总量的政策对付“通胀”,具体而言,就是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与减免企业税,削减财政支出,放宽管理企业的法令与规章,控制货币供应量等。即通过控制政府开支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来降低通胀率,通过削减个人所得税与加速企业折旧鼓励工人努力工作与企业投资,并给予企业与市场更多的自由空间,增强活力。美国经验,中国如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