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滑向“滞胀”?

2013-05-21 09:15:06   来源:国际金融报   点击:
      4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2.4%,这在市场预期的范围内,也是社会可以承受的。然而,反映实体经济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PI)没有跟着上涨,同比下降2.6%,创下2012年11月份以来新低,连续14个月负增长。于是乎,市场担忧声一片,甚至有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可能会步入“滞胀”的深渊。与此同时,面对CPI、PPI“剪刀差”的扩大,在保增长、控通胀的政策选择上,决策层和监管层也将面临“两难”。《国际金融报》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试图探究中国经济目前状况,寻求突围方式。

      话题一  中国经济是否滞胀

      PPI数据的下降、产能过剩都是经济疲软的表现,很多项目是前几年开工的,到这两年开始投入产出,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降、房地产业受到调控,都使得产能过剩情况更为突出。从CPI、PPI数据可以看出有滞胀风险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上涨2.4%,上月该数据为2.1%,而4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6%,创下2012年11月份以来新低,连续14个月负增长。CPI数据上涨,而PPI数据下行,是否说明中国正进入滞胀的状态?

      崔新生:当前,人们注意到通缩、通胀都对经济增长负面影响太大,但更可怕的是滞胀,即经济无增长,物价却在不断上涨,被人们忽视。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是滞胀的“活样板”。

      一般来说,CPI上涨低于3%,我们认为是温和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大。一旦超过3%时,我们就认为发生了值得警惕的通货膨胀。如果超过5%时,这标志着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国目前应该是处在温和通胀之中。

      而PMI大于50%,说明经济尚未衰退,低于50%时,即说明经济发生衰退现象。2013年前4个月,中国PMI指数分别为50.4%、50.1%、50.9%、50.6%。传统上,一般认为PMI连续3个月低于50%,就标志着经济陷入衰退。此外,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7.7%,较去年第四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因此,从数据上看,中国经济目前尚未走向滞胀,只能说是有苗头。

      连平:我是很不赞成用滞胀这个概念,因为滞胀是从国外“stagflation”这个单词翻译过来的。按照经济学原理,经济停止、零增长,物价较高,一般是不会同时出现的。

      在经济增长不高的时候,总需求上不去,物价就不会高。但上世纪7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滞胀,是因为主要的能源价格即石油价格多次出现大幅度上升,拉动了全球物价的上升,所以在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接近零增长时,物价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它是由能源结构转换所带来的特殊现象。

      目前来看,中国GDP保持7%以上的增速是属于中高速增长。而在发达国家,3%至4%的增速已经是高速增长。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掉到7.5%以下的可能性比较小,国家所制定的目标就是7.5%,所以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应该不成问题。

      从物价来说,尤其是今年下半年CPI可能会有所走高,目前已经有些苗头。最近,因为禽流感逐步淡出,家禽食品因供求关系不平衡,5月、6月家禽价格会出现反弹,拉动整个CPI。

      同时,猪肉价格可能在第三季度进入上行阶段,因为猪肉价格有一个周期性变化。由于今年上半年一些特殊因素,猪肉在近两个季度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明显上升。

上一篇:19岁大一学生成千万富翁 初三开始独自摆地摊
下一篇:金价8连阴 "大妈"却不抢了 金店不认同"大妈"套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