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滑向“滞胀”?
小中大2013-05-21 09:15:06 来源:国际金融报 点击:
但我不认为这次猪肉价格的上升会对CPI有很大影响。现在猪肉养殖户的构成中,散户明显比过去减少,养殖机构大户增加。养殖户的实力越来越雄厚,能够抵御这种周期运行的变化,所以未来猪肉价格比过去对应时期的波动幅度会减小,因此CPI下半年即使上升也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另外,从PPI来看,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放缓,回升力度较为疲弱,PPI在上半年持续负增长,在第三季度或会回到正值,但不会有明显上升。
总体来说,今年物价、PPI都会比较平稳,所以谈不上滞胀。
宋颂兴:中国经济目前还不能算作滞胀。目前的情况比较特殊,CPI数据的上涨主要由于货币供应量较大。2002年以来,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得中国外汇资产迅速扩大,截至2012年底,外汇储备余额约为3.4万亿美元,对冲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最主要的动力,再加上货币乘数效应,货币流通量就更大。但是,这些货币没有对应的商品,因此过多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造成了CPI的上涨。
PPI数据的下降、产能过剩都是经济疲软的表现,很多项目是前几年开工的,到这两年开始投入产出,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出口下降、房地产业受到调控,都使得产能过剩情况更为突出。
从CPI、PPI数据可以看出有滞胀风险。
孙立坚:判断经济体是否处于滞胀状态可以观察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看经济增长速度是否放缓,就业率是否下降,投资意愿是否不足。目前来看,经济增速确实有所放缓。另一方面要看物价水平,滞胀状态的特点是连续处于高通胀,CPI数据需要连续3至4个月大幅增长,目前CPI数据上涨低于3%,还属于温和通货膨胀,这表明物价水平处于恢复的状态,没有出现高通胀现象,因此不能说中国处于滞胀。
话题二 滞胀风险有多大
“滞胀”的实质是实体经济已超出了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需要而进行大量投资,大幅增加了货币供给量,一旦经济陷入衰退时,打鸡血、吃鸦片引起的经济繁荣期时所创造的巨额货币供给量便会反映到物价急剧上涨
虽然通胀数据尚属于温和通胀,但是通胀的压力没有消除,公共投资的扩大,短期内虽然会制造出较好的GDP增长数据,但也有可能会导致CPI的大幅反弹,这显然是政府和社会都不能承受的,也会导致货币政策更加难以选择。那么,在高通胀隐忧之下,“滞胀”的风险有多大?
崔新生:2月中国CPI创10个月以来新高,同比上涨3.2%。这个数据超过了人们的预期,不仅显示了今年沉重的通胀压力,而且预警了今年可能出现的滞胀状况。
2月份CPI数据超过预期,春节因素毫无疑问是重要原因。由于今年春节在2月份,鲜果、蔬菜、水产品和肉禽等食品的消费量增加,加之冬季雾霾天气对蔬菜交通运输也有影响,拉动了价格上涨。这4项食品价格上涨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78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