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枣庄市山亭区湖沟村:土地产权改革探路五年间

2013-02-25 08:48:39   来源:大众日报   

      不过,农民对于土地流转,并非都和外出打工的青年那样“意愿强烈”。

      今年60岁的徐宜宪家有老母需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守护好这片地是他唯一生计,除此外,他还在家养着几匹骡子,需要秸秆做饲料,至今也未将土地流转。

      也有村民不舍得离开土地,不管在外经商还是打工,都不想放弃土地经营,尤其是外出经商者,认为土地流转收入“无所谓”,土地未来将是稀缺资源,升值潜力大,暂时不想流转;还有村民说,土地流转后规模经营,统一种植,没了自主权,不如自己想种啥就种啥。

      还有的村民没能参与土地流转,实属无奈。村民徐宜亮有将近5亩地,种植板栗,由于他一直在外打工,管理不善,“一亩地收入比人家徐化程少了四成”,他想将土地流转出去,但是因为相邻两家不流转,他的地块孤零零夹在中间,无法集中利用而被合作社拒绝。徐宜亮说,还有因为地块偏僻而不能实现流转的情形。

      没能参与土地流转让徐宜亮懊恼,但这并不代表参与土地流转的,眼下可以拿到保底粮食和分红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徐庄镇土地流转后,土地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目前该镇有17家土地合作社,流转土地面积3.9万亩,占全镇土地面积的32%。记者调查发现,很多土地合作社目前也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面临着如何发展的困境。

      土地合作社何时由大变强?

      张德满听说有的外村土地合作社发展好,给本村60岁以上的社员买上了保险,这让他很是羡慕。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

      农民将土地流转到土地合作社后,让渡一定期限的“承包经营权”,成为按时领粮分红的社员,尤其是分红多少,直接与合作社的效益挂钩,虽然合作社是以农村土地为纽带,但已成为如同企业一样的市场主体,这考验着合作社在市场上的经营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个徐庄镇,能有17家合作社,数量真不少,这与枣庄市自上到下的引导、扶持与奖励分不开。就以贷款和奖励来说,张凯华告诉记者,土地合作社从银行贷款为全额免息贷款,由财政来贴息;至于奖励,估计其他地方的合作社听了后会格外眼馋——各级财政拨款奖励几十万元不等,镇上这17家合作社,有一半能从中受益。但这些扶持,大多在土地合作社发展初期,对于后续如何做大做强则几乎完全依赖合作社的经营运作。发展好了,一好百好,一旦有个闪失,几千亩土地的分红压力谁来承担?

上一篇:枣庄市首场路考300人参加近七成通过
下一篇:枣庄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