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枣庄市山亭区湖沟村:土地产权改革探路五年间

2013-02-25 08:48:39   来源:大众日报   

      “土地流转是为了啥?规模经营!2008年我们流转出2000多亩土地,成立了土地合作社。购买机械设备、化肥、农药需要不少资金,可大伙儿手里没有钱,唯一具有抵押价值的就是土地,但现行土地制度不允许用承包地抵押贷款。”张凯华说,遭遇贷款难,8个创始人3个宣布退出了。

      就在这时,枣庄市决定,从制度、政策层面变革产权制度,为农民松绑,想方设法实现农村土地的抵押功能。当年,张凯华和社员们拿到了盖有山亭区政府大印的全国首个《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此举使农村土地有了抵押权,“死地”变成了“活钱”。

      第一年,张凯华贷款30多万元,第二年全部还清,去年合作社又贷款100万元建加工厂,破解了发展难题。目前,合作社土地规模扩大到3500多亩,按功能划分为板栗、核桃等六大种植园区,粮油园区仍由合作社种植,其他的园区由种植大户和农技手来承包。

      “承包大户”徐化程从合作社承包了一片占地50亩的板栗园。承包期限20年,每亩地500元,一年一交。一年下来,种板栗收入6万多块钱,除去每年承包费,纯收入3.5万元。徐化程平常还在红白喜事上给人做菜,全部加起来一年纯收入约6万元,和外出打工差不多。平时好看新闻的他反问记者:“我这算不算是‘家庭农场’?”

      规模经营让徐化程最大的感慨除了收入增加,再就是“好管理了,《乡村爱情故事》里演的那种邻里间的矛盾也少了。”原来就曾发生过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浇地时,外面地块的村民不让里面村民的浇灌机压过自家土地,结果里面的只能生生将机器抬了进去,两家因此结下“梁子”。

      “现在土地成片,说种地‘呼啦啦’机械就上来了,而且化肥、农药由合作社统一大批量购买,价格低,就说化肥,每袋能比市场价便宜十几块钱,这一年就能省下三四千元。”徐化程介绍,除此外,合作社有专门的技术特派员来给大户们传授病虫害防治知识,提高了产量。

      “流”出活力,也“转”出隐忧

      村民张德满,去年将破旧的瓦房加盖成了二层小楼,十分气派。他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光棍儿,去年48岁的时候,才在临沂打工地娶回来一个年轻媳妇。

      张德满是第一批入社农民,他直言“种够了”,种地一年也不过收入2000块钱。“能过上这样的日子,主要还是靠打工,老板打电话催着回去呢。”靠土地入股,张德满每年能分到600斤小麦和600斤玉米,年底分红年年有浮动,最初是540元,去年600元。而在临沂打工,一个月就能赚3000多元。

      记者问他将来年纪大了无法打工,又没地种,有何打算时,张德满沉默了半晌没说话。可能他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过了一会,他说:“去合作社打点工,在家养羊。”

      愿意流转的多数是外出务工的青壮年,打工收入是种地收入的10倍甚至20倍。清晨,记者在村头看到,一溜儿青壮年背着大包在主路上等车去外地打工,堪称一景。

上一篇:枣庄市首场路考300人参加近七成通过
下一篇:枣庄从源头上解决农民工欠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