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古城台儿庄复活---一份来自基层的文化产业报告

2012-04-19 10:19:32   来源:人民网   

    三分造景,七分造市
      中国的旅游资源太丰富了,远的不说,就说枣庄周边的泰山和三孔,当时哪一个不比台儿庄古城名头响亮?但枣庄市认为三分造景,七分造市,只要宣传到位,营销有方,台儿庄古城同样可以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它是一座二战名城,对海峡两岸的游客都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是一件休闲精品,游客的吃、住、游、娱、购,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即使在冬天,游客也可以在古城舒适地喝茶、聊天、上网、发呆;它是一处灵秀水乡,大运河的潋滟波光使它变得丰美润泽,这是北方古城所普遍缺乏的;它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千年的运河厚重了城市的文化底蕴;牢牢控制产权和业态,避免了一些古城过度商业化、低俗化的不足。
        从对比中,台儿庄古城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所在。
      于是,2009年起,枣庄在全国选择80个城市大力推介“枣庄二日游”,与对口城市建立稳固的客源市场渠道;发动这些城市的600多家旅行社参与,其中220家定期向枣庄输入客源。京、沪、杭等5个城市开通到枣庄的旅游专列,连云港、临沂、青岛等30个城市开通二日游直通车。
      于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各大城市的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交通要塞,随处可见“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字样的巨幅广告;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上关于台儿庄古城的旅游信息扑面而来。
      于是,台儿庄古城的知名度、美誉度节节攀升,荣获2010年中国旅游品牌总评榜山东分榜“十佳景区”、“齐鲁文化新地标”榜首和中国旅游创新奖,被国台办确定为首家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唯一的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台儿庄古城后来居上,一跃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短短两三年,台儿庄古城游对当地经济的推动作用是巨大的。2008年以前,枣庄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没有一个地接导游,没有一辆旅游大巴,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床位不到1000张,过夜游客不足1万人次;如今,全市已建、在建五星级酒店达10家,地接导游发展到1200多人,旅游大巴增加到105辆。自2010年“五一”试运营以来,台儿庄古城接待游客240多万人,带动全市旅游业实现近20亿元的综合收入,仅2011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游客量突破17万人次,7天内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利润。
      目前,古城已吸纳个体工商户1005家、就业人员1.2万人;全部建成后,能够吸纳5000家商户、8万人就业。
      台儿庄大战、台儿庄古城重建、大陆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一连串的热名词,还引来了大批的台湾同胞。
      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来到台儿庄,分别参加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标志性建筑的奠基和古城开埠仪式。15家台湾商人经营的店铺陆续在古城开张。
      台湾著名童话作家郁化清,祖籍台儿庄,少年时代随学校躲避战乱离开家乡去了台湾。他的女儿郁馥馨出生在台湾南投市,是位作家。因奶奶一直生活在台儿庄,郁馥馨每年都要来探望一次,直到2005年奶奶过世。时隔5年,2010年上半年,当她再次踏上台儿庄的土地时,眼前的情景恍如梦中。“漂泊多少年,眼前的台儿庄古城使我真切地找到了根的感觉!”于是,她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留下来!如今,已在台儿庄购屋定居的郁馥馨,是台儿庄区政协委员,还担任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主办的《天下第一庄》杂志的主编,八旬老父也得以常回故里。她说自己愿意为古城建设添砖加瓦,继续做两岸交流沟通的使者。[
    寻梦经典
      台儿庄古城重建是一个经典,它的建设没有动用政府投入。
      根据规划,台儿庄古城占地3000多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总投资48亿元。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枣庄财政捉襟见肘,也没有开发商看好这个项目,怎么办?古城重建的决策者提出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由5家亟待转型的国有煤炭企业,各拿出10万吨煤,作为股份入股。当时,煤炭价格是每吨800元,50万吨煤折合4亿元资本金,组建投资公司启动古城建设,相当于用50万吨煤换来了一座千年古城。
      刚开始,5家煤矿负责人顾虑重重。可是仅一年时间,台儿庄商业用地由每亩20万元,升到690万元;2009年4亿元启动资金,到2011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评估台儿庄古城资产已达153亿元。丰源集团董事长陶志远说:“原来以为搞文化会赔钱,没想到搞文化这么挣钱!一年多资产增值40多倍,太值了!更重要的是,我从十几岁就开始下井挖煤,煤都变成二氧化碳了,现在变成了文化遗产!”
        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因为它复活了古城的灵魂——文化。这种文化是独特的:地处南北过渡带,各路商贾云集,使台儿庄成为一座民居建筑的博物馆,集北方大院、徽派建筑、岭南建筑、闽南建筑、鲁南民居、水乡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建筑风格于一体,汇世界五大宗教及关帝庙、妈祖庙、娘娘庙等民间信仰的72座庙宇于一城。对此,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作过高度评价:“在这里,大战文化、运河文化、鲁南文化等文化要素相互叠加,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载体,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非常美好的前景。尤为难得的是,古城重建将物质的文化景观和非物质的文化空间有机统一,凝聚了‘我有他无’的特色文化内涵,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史上一项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的确,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一个难以复制的经典。古城重建中,很多老工匠都六七十岁了,再过几年,他们的手艺可能就失传了,从这个角度说,台儿庄古城或许是最后一座“手工版古城”。
      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每一栋建筑、每一个汪塘、每一条水巷和街道,处处有来历,连一向挑剔的阮仪三、谢辰生、陈志华、舒乙等文保、建筑领域的专家看了,都不由得交口称赞。
      台儿庄古城是一个经典,虽然经典不可复制,但发展文化产业的思维却可以复制。也许别的城市不具有台儿庄这样的资源和优势,但只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坚持让人民群众分享文化成果的原则,坚持按照文化规律来办文化之事,坚持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那么,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典!
      涅槃的凤凰在翱翔,复活的台儿庄在欢唱!它复活的不只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开拓创新的精神,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古城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这个梦,就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

上一篇:枣庄市长张术平台儿庄古城调研
下一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枣庄市考察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