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古城台儿庄复活---一份来自基层的文化产业报告
2012-04-19 10:19:32 来源:人民网

书法:毕 胜
有这样一座古城,因为抗日战争的一场战役而几乎被夷为平地,也因为这场战役而彪炳史册。
它的名字叫台儿庄,这场战役就是台儿庄大战。
谁也没有想到,70年之后,在这片土地上,发生了一件同样惊天动地的事情——台儿庄古城重建。
2011年4月7日,距离山东省枣庄市宣布重建古城刚好过去了3年,台儿庄古城建设已进入第三期。这天,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显得格外兴奋:“是的是的,这是参将署,是管辖运河河道防护和漕运治安的衙门,听说是正三品呢,我小的时候这儿改成了峄县警察局台儿庄分局;哦,对的,这是文汇酒楼,乾隆帝第五次下江南时在这里用过膳呢。台儿庄大战的时候,这里成为战地记者集会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叫新闻中心,当时《文汇报》每天用头版头条报道战况。哦,你们还真用心,这不就是当年的报纸版面吗?”
久和客栈、谢裕大茶行、三恪堂……一路走来,老先生激动地对身旁的记者说:“我看到了70多年前的古城,这就是魂牵梦绕了我70多年的古城。古城已经恢复重建完的部分,都像是原来的样子,清晰而又久远,像老照片似的定格在我六七岁的时候。我记忆中的古城与现在一模一样古色古香,门前商铺做生意,门后汲水、洗衣服。老头仰在躺椅上,喝着茶听着拉魂腔《喝面叶》,这时候,我们才能发思古之幽情。”
老先生叫王克先,台湾嘉义大学心理学教授,生于台儿庄,1938年台儿庄大战时,他才六七岁。战后,他随父亲辗转去了台湾。但海峡水隔不断他和故乡的亲情,近25年来他都会在清明节回乡扫墓。如同台儿庄的毁灭只在一瞬间,它的焕然一新也只是近两三年的事儿。老先生是这一巨变的见证者。他惊讶于故乡人造梦的速度,欣然为古城写下了这样的题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传说中有一种神鸟叫凤凰,可以浴火重生。郭沫若在长诗《凤凰涅槃》中写过这样的颂歌:“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火便是凤。凤便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
台儿庄,一座毁于战火的古城,难道也可以复活吗?它又是怎样复活的呢?
从“第一庄”到棚户区
台儿庄,地处苏鲁交界,现为枣庄市台儿庄区,曾长期是山东峄县下辖的一个镇。它的繁盛,得益于泇运河的开凿。明朝后叶,因为黄泛阻运,多位漕河大臣上书朝廷,建议开挖从韩庄经台儿庄到淮安的泇运河,以避开黄河之险,保证漕船顺利通行。至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这段运河竣工通航,使经常因黄泛而断航的京杭大运河实现了畅通。这段河道,全长260华里,因为在峄县境内有东、西两条泇河补给水源,史称泇运河。
泇运河开通后,台儿庄以其区位优势,很快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承接点和中转货物的集散地。明清时期最繁荣时,每年通过台儿庄漕运的粮食400万石,过往漕船7700艘,商船近万艘,台儿庄人口增至5万之众。《峄县志》称:“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水,歌声十里,夜不罢市”。乾隆皇帝南巡在台儿庄登岸时,御笔亲题“天下第一庄”。
明清两代,台儿庄经历了4次筑城。最后一次是在清咸丰七年,城池呈宝靴形,建有城门6座,碉楼70多座,还有6000余栋高宅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