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人民日报:古城台儿庄复活---一份来自基层的文化产业报告

2012-04-19 10:19:32   来源:人民网   

    各方总动员
      房地产叫停了,当地干部群众和开发商都疑惑不解。枣庄市利用多种形式进行解释,引导他们对古城重建的深刻认同。
      先从它的价值和意义讲起——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讲话中,肯定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抗日精神,在台湾引起强烈反响。也是在这一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首次握手,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等台湾政要相继访问大陆,“破冰之旅”、“和平之旅”、“搭桥之旅”、“民族之旅”掀起的两岸交流热潮,揭开两岸关系的崭新一页。在此背景下,台儿庄必将成为两岸交流不可多得的纽带。
      枣庄市请来不少专家进行论证和规划,最终达成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因人类不可抗拒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毁坏的建筑,重建后可以申报世界遗产。台儿庄毁于二战炮火,是中华民族扬威不屈的象征,也是古运河文化的缩影、符号和标志,既有政治价值,也有文化价值。
      波兰首都华沙就是有力佐证。华沙城始建于13世纪,纳粹德国进犯波兰期间,85%以上的建筑被毁。战后讨论重建时,华沙大学的师生把战前绘制的老城图纸拿出来展览,呼吁恢复华沙古城风貌。于是,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像王宫城堡、肖邦故居等,全部按照原貌重建或修复。1980年,华沙古城作为特例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但是,重建一座古城谈何容易?台儿庄只是县治下的一个小镇,历史资料太少;大战过去70年,相隔年代较久;城市毁坏严重,历史遗存不到10%;重建涉及古建、文化、宗教、水系、民俗、商贸等众多领域,没有哪个人能样样精通;钱从哪里来、业态如何搞、市场怎么火、如何可持续发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
      请来的专家竭尽所能、出谋划策,在各自领域给出了很多中肯意见。但是距离重建一座完整的古城还远远不够。
      求人不如求己。没有人手,就组织当地高校、文化团体一起动手;没有资料,就托人国内国外查找;不懂古建知识,就找来各种运河文化和古建专业书籍学习;没有适合的人能够承担总设计师的职责,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组队干……一时间,个个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战斗员,一场新的“台儿庄大战”在枣庄打响。
      当时台儿庄共有27位80岁以上的老人,重建工作者一一登门拜访,请老人回忆战前台儿庄的模样,还请几个腿脚利索的老人,领着实地确认。他们寻遍老城的每一个街巷,察看每一幢建筑,发现战前台儿庄的建筑地基、路网框架、古城轮廓依然存在;大运河上唯一一段3华里的古河道、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依然保存完好。
      他们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在当年中国军队战前进驻台儿庄的照片中,发现了徽派风格的建筑;在李宗仁视察战事的照片中,捕捉到了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关帝庙的旧址中,发现了晋派风格的建筑。他们还通过凤凰卫视帮忙,找到一部二战期间荷兰籍战地记者伊文思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反映的正是台儿庄战役。片尾闪现出一个“观音兜”的建筑镜头,他们眼前一亮:这不正是苦苦寻觅的广东客家建筑风格的符号吗?!
      不久,他们又通过关系在日本国会档案馆找到一本《台儿庄事情》。那是1917年,日本南满铁路公司间谍在台儿庄“蹲点”一年“精心”记录的,对台儿庄的描述非常详细,连羊肉汤、热豆腐多少钱一碗,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有多少,清真回民有多少,有多少房子多少店铺,商业怎么样,都写得清清楚楚,还有手绘的台儿庄地图。
      就这样,3年下来,共有6万余人参与,收集线索12万余条,史料1130多本,明清小说1279本,台儿庄老照片380多张。根据这些史料和实地调研,他们撰写了50余万字的研究报告,据此绘出了一幅连专家们都叹为观止的《台儿庄古城胜迹复原图》,成为弥足珍贵的建设蓝图和重建依据。
      回忆起这段往事,已担任市委书记的陈伟不无感慨:在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文化资源需要抢救性保护,否则就会留下永远的遗憾,等不得;文化项目需要精雕细琢、认真挖掘,急不得;文化建设的规律是内容为王,要有充实的文化要素和丰富的文化业态,更虚不得。
      2008年4月8日,适逢台儿庄大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枣庄市对外宣布:重建台儿庄古城,打造一座二战纪念城、运河文化城、东方古水城。也是在这个时候,新一届山东省委提出了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成为重建台儿庄的强力引擎。
    可以用放大镜看的古城
      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台儿庄大捷,国民党及其政府曾决定重建台儿庄。然而,战事频仍,加上后来内战爆发,古城重建成为一个梦,一个国民党及其政府始终未能圆的梦。
      70年后,这个梦要由共产党来圆了。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重建台儿庄不是单纯建一堆仿古建筑,更不是建一个影视城,而是要让古城复活。
      在建设中,枣庄市遵循“留古、复古、承古、用古”的原则,按照“原空间、原尺度、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地工匠”的“六原”标准,重点把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让古城在原有面貌、形态、规制等历史的基因上复活起来:
      ——遗存的古驳岸、古码头、古船闸、清真寺、关帝庙配殿、中和堂、胡家大院、大衙门街上的民居和店铺等,都原封不动地保留,保留古城95%的道路肌理和水系框架。在保留53处弹痕累累的古墙、古屋等遗存基础上,建成大战遗址公园,供人们凭吊、追思。
      ——根据从国内外搜集到的影像记录,对1000多栋老建筑一一进行复原。根据走访老人的回忆和专家指证,又绘制4000多幅老建筑的素描图,找到台儿庄古城各种建筑风格的建设依据。
      ——对古城内的地下管沟、给排水系统、无线网络、电子监控等,都按照现代城市功能的要求建设和配置;对船形街、步云桥等部分建筑创新升华,打造新的亮点。
      ——规划建设100个博物馆,打造国内最为集中的“博物馆部落”;使古城内的店铺一店一品,把传统的、民族的、手工的工艺,在这里集中进行展示。
      为把景点建成经典,枣庄市从全国筛选出30多家最好的古建队伍,聘请了1000多名老工匠;把台儿庄古城划分为11个区,分期施工;还引入竞争机制,由专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理、评估和验收,干得好的可以在下一个区施工时优先挑选项目,干得不好的,卷铺盖走人。竞争的结果是不仅保证了建筑质量,还降低了建设成本。现在台儿庄古城的建设成本是每平方米2880元,而在同类建设项目中,往往是每平方米七八千元。
      台儿庄古城的施工之精,渗透在每一个细节。他们自信地说:“台儿庄古城是一座可以用放大镜看的古城。”一般古建筑的灰缝不超过10毫米,台儿庄古城则要求不超过5毫米。施工过程中,凡审查不合格的,一律推倒重来。在对“参将署”验收时,发现屋脊不符合武官官署的规制,承建单位立即返工重修。来自浙江海宁的一个古建公司负责主驳岸和步云桥建设,最多修改达5次,项目经理说:“我们从事古建已经17年了,像台儿庄古城这样高的要求和标准,还真是第一次!”
      已建成的天后宫,整个庙宇建设均出自泉州工匠之手。庙前的几根高浮雕蟠龙石柱,也都是费尽周折从泉州运来。晚清鲁南民居“保寿堂”的雕刻极为繁复,请了20名工匠,雕了3个月才完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看完重建的台儿庄古城后说:“台儿庄古城的重建将成为申遗工作中最精彩的篇章,对促进京杭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
      万家大院“扶风堂”原来的主人是万郎中,康熙年间人,祖籍山西,当年利用漕运夹带货物,挣下40万两银子的家业,在台儿庄建起这座晋派风格的大院,使用了大量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复建的扶风堂,其内装修由广州市园林局设计师袁琪承揽,工程完工后,她被大院的豪华和精美所折服,不忍离去,竟然辞掉原来的工作,转行经营起这家特色酒店。她说:“我在国外生活很多年,回国后在很多城市待过,但是在台儿庄古城,我找到了我的梦想。”
    祖宗手艺不能丢
      在台儿庄古城里,有一处建筑与众不同,那就是船形街,现在已经是人气火爆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博览园了。这里本来是古城的消防通道,但是古城设计者们通过多方查证,既传承借鉴古建传统,又大胆创新,建成了现在这样一艘扬帆起航的龙船,遨游于运河的千里波涛上。同时又匠心独运,把船头和船尾巧妙地做成一座古戏台和看台。沿街两侧的店铺成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街区和手工体验区,既有浙江东阳木雕、四川泸州油纸伞、安徽歙砚,也有枣庄伏里土陶、潍坊风筝、山东面塑等。
      台儿庄古城为什么要建一条船形街,引入众多濒临绝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得益于把文化要素纳入古城重建的规划当中,得益于提出了一个产权和业态控制的核心理念。
      台儿庄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城市,它是二战故地,是3万英烈为国捐躯的一座圣城,丝毫不容亵渎。因为产权控制在5家国有煤矿企业手中,古城管理公司对所有申请入城的商户反复筛选,宁缺毋滥,低俗业态一概拒之门外;高品质、有实力、善经营的商户敞开进入,比如对落户船形街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店铺,全部象征性征收一元房租。据统计,在三期工程中,台儿庄将会引入上千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文化丰富了古城的业态,提升了古城的品位,古城则让文化传人生活得更美好。
      在船形街的船形舞台上,柳琴戏的传人李燕,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原来她跟着别人唱红白喜事,饥一顿饱一顿,现在她成了古城表演员工,每月工资2000元,不少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皮影戏传人陈守科,是陈氏家族第四代传人,保留清朝中叶流传下来的四箱完整的皮影人物880件。没来古城前,他为后继乏人而苦恼;进入古城后,他开了一家皮影道具店和一家街头表演店,两头忙活,还收了徒弟,他高兴地说:“在古城,我找回了尊严,皮影戏找到了价值。”
      省级非物质遗产运河大鼓的传人、62岁的褚恩泉现在每天在扶风堂门口演出,当游客围拢过来的时候,他就会乐呵呵地操着鸳鸯板,敲着大鼓,唱传统名段《明英烈》,或唱台儿庄古城重建的小段,声音高亢,韵味十足。他激动地说:“祖宗的手艺传不下去,就是大不孝啊!现在俺在古城演出,浑身都是劲!”

上一篇:枣庄市长张术平台儿庄古城调研
下一篇:全国政协调研组来枣庄市考察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