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枣庄新闻 > 正文

为建设幸福新枣庄而努力奋斗

2012-02-09 16:46:36   来源:枣庄网整理   

      以人为本、着力为民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建设“幸福新枣庄”,是全市人民合力推进的事业,也是造福全市人民的事业。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切实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一是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把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和帮扶等增收渠道,不断增加群众的经营性、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统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新生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未来五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企业基本养老金正常增长机制,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大病救助制度。健全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制度,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五年内建设1.77万套保障性住房,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三是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广“城区集团化、镇村一体化”的办园模式,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提高枣庄学院、枣庄职业学院办学水平。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争创国家级体育特色城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美好精神家园。在枣庄这片热土上,我们的先辈创造了璀璨的文明。进入新时期,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特色文化城市。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与实际相结合,凝聚枣庄城市精神,展示枣庄人“甘吃天下苦、敢为天下先”的新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挖掘铁道游击队、八路军115师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公民文明素质。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共享文化信息资源,积极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真正使文化企事业单位成为市场主体,创作更多的文艺精品。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资源型城市的全面转型,必然会使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要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完善社会管理服务。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加快构建现代社会管理格局。紧紧依靠群众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基层社会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和“五五”依法治市,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二是深化“平安枣庄”建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妥善化解社会矛盾。推进“打防控”一体化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提高虚拟社会管理水平。完善突发性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监管机制,让群众用得安心、吃得放心。
      同志们,建设“幸福新枣庄”,就是要以人为本、民生为天,就是要让每一个勤劳朴实的枣庄人,在人人有个好工作中创造幸福,在年年有个好收成中提升幸福,在家家有个好住所中享受幸福,在处处有个好环境中体验幸福,在天天有个好心情中品味幸福,在一生有个好身体中拥有幸福。这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任重道远,永无止境!

上一篇:张术平提出枣庄今年发展目标GDP增幅12%
下一篇:滕州今年“一号文件”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