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建设幸福新枣庄而努力奋斗
2012-02-09 16:46:36 来源:枣庄网整理
纵深推进三大战役 率先实现城市转型
建设“幸福新枣庄”,城市转型是必由之路。实现城市转型,枣庄在全国应当率先。转型之初,我们先后打响了“三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未来五年,仍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转型战略,按照“幸福新枣庄”的要求,新型城镇化战役在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的同时,向中心城区、鲁南“门户城市”、小城镇建设方向纵深发展;服务业发展战役在继续抓好文化旅游的同时,向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等现代服务业方向纵深发展;工业转型战役在继续抓好煤化工的同时,向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接续替代产业方向纵深发展,不断夺取城市转型的新胜利。
(一)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能够提供发展载体、要素支撑和用地空间,是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能够转移农民、规模经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一头连着投资、一头连着消费,能够创造市场需求,是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三大战役”的首要任务,作为建设“幸福新枣庄”的战略基点,促进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控制性详规、小城镇发展详规“三个全覆盖”,加快构建具有枣庄特色的现代城镇体系。
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未来的区域经济竞争,某种程度就是城市的竞争。枣庄处在长三角、环渤海两大经济圈辐射的中间点,既有高铁时代的区位优势,又面临沿线大城市的“吸管效应”。如果我们把中心城区建设好,顺势而起,就能成为经济“隆起带”,反之则是“断裂点”。必须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增强吸附带动力,让各类要素与外部充分循环起来,把外地的人才变成我们的人才,把外面的资源变成我们的资源,把外部的市场变成我们的市场,拓展空间,突出“重围”。一是做大中心城区。加快“三区合一”,建设“大新城”,是做大中心城区的不二选择。按照“统一规划、功能分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空间布局,拉开城市框架,强化薛城区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高新区产业集聚能力,提升新城区行政文化商务功能,尽快完善教育、医疗、商贸等基础设施,借助高铁优势发展城市经济、总部经济,打造高铁中心商务区,建设功能完备、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大新城”。下放城市建设管理权限,推动市中、峄城融合发展,打造东部城区核心区和全市商业中心区。注重“造城”与“造市”相结合,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二是加快同城化发展。按照“组团式、同城化”的要求,滕州要围绕副中心城市的定位拓宽腹地,尽快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山亭要建设鲁南欧情山城、生态休闲家园;台儿庄要围绕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定位,推动“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发展。三是打造鲁南“门户城市”。建设城际快速公交通道、环城高速公路、运河黄金水道,启动旅游支线机场建设,加强高铁与周边城市的接驳,打造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数字枣庄”建设,畅通信息高速公路。注重与周边城市产业分工合作、协同发展。明确生态功能分区,开展造林绿化,建设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湿地公园、市民休闲绿岛,构建绿色走廊和生态屏障。
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城市的功能和标准建设小城镇,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强镇扩权试点,激发中心镇、重点镇发展活力。引导土地合作社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商贸流通等方面延伸,壮大镇村经济,增强小城镇发展动力。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始终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抓住列入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入社、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尊重农民意愿,搞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加快优质商品粮、特色农产品“两大基地”建设,推进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进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争创全省现代水利示范市。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服务业是城市转型的主攻方向,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突出台儿庄古城龙头地位。台儿庄古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带动作用已经彰显,无可替代,是子孙后代永久的财富。要继续强力推进古城建设,秉承的理念不能变,工作的力度不能减。丰富百庙、百馆、百艺、百业等文化空间,提高管理水平,努力打造国家文化遗产公园、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等十大国家级品牌体系,使台儿庄古城成为中华运河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区。以古城为依托,建设15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发展影视动漫、健康休闲、古建设计等产业,设立国家版权交易中心,打造文化创意之城。建设运河文化学院,办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开创与台湾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局面。
发展四大特色服务业。坚持扩大规模与提升层次并重,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群和生产性服务业。抓好景区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功能,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巩固扩大“二日游”客源市场。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有序进入,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的深度融合。发挥综合交通优势,科学布局物流园区,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坚持“以商促工、以工兴商”,加快专业市场群提档升级。鼓励发展金融保险、电子商务、服务外包、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
激活城乡消费市场。在城市,扩大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休闲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鼓励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满足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农村,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农超对接工程,推动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网络向镇村延伸,促进农民放心消费、便利消费。
(三)加速工业转型振兴。工业作为我市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重任。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运筹,积极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实施“工业转型振兴计划”,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枣庄工业凤凰涅,浴火重生。
加快产业升级。改造提升资源型产业,在稳定发展煤炭、水泥、电力等产业的同时,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升级、提质增效。培植壮大接续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初级产品向附加值高的产品转变。着力发展替代产业,培植一批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新兴产业。发展信息产业,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尽快把煤化工及精细化工产业做成主导,把装备制造产业做成支柱,把新型建材产业做成骨干,把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做大规模,把生物医药产业做成亮点,把纺织服装产业做出品牌,把食品产业做出特色,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未来五年,力争3至5个新兴支柱产业产值超过煤炭采掘业,成功实现产业转型。
壮大企业群体。积极开展定点招商,通过招商注资、搭建项目平台、引进战略投资者,壮大现有企业规模。围绕产业发展配套,扶持发展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强力推进市南工业区改造,盘活困难企业,努力解决国企改革历史遗留问题,规划建设16平方公里的国家级城市转型产业示范园。发挥枣庄高新区龙头作用,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理顺各级各类园区管理体制,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实现统一规划、错位发展。未来五年,各区(市)、枣庄高新区至少新上1至2个30亿元以上的产业大项目。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强化总量减排和监测监察,建立可防可控的环境安全体系。严格落实目标责任,铁腕治污、刚性降耗,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以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以节能减排倒逼结构调整,让青山绿水长在、秀美与发展共赢。
(四)进一步激发转型活力。纵深推进“三大战役”,加快城市转型,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谋求突破。坚持向创业要活力。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天然主体,是城市转型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后劲所在、支撑所在。要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壮大骨干民营企业。坚持向改革开放要活力。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文化发展、财税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提高外经贸水平。坚持向创新要活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坚持向县域经济要活力。支持各区(市)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形成特色,力争综合实力在全省排名位次前移。
上一篇:张术平提出枣庄今年发展目标GDP增幅12%
下一篇:滕州今年“一号文件”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