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头疼无处藏钱案:此前5任正副局长皆落马
2014-01-11 10:36:55 来源:经济观察报
2011年,是呼铁局贪腐官员集中被查的一年,林奋强、马俊飞、刘彪被先后调查,而调任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不久的郭文强,也被认为是在呼铁局任职期间涉事,一时间,呼铁局深受震动。如今,随着马俊飞的宣判,其他官员也将在2014年陆续开审,曾经的呼铁局官员,集中进入了审判季。
改革
货运改革如果能在呼铁局推开,其他局就没有理由推诿。
2012年6月,时任铁道部部长的盛光祖到访呼铁局。
例行的调研和考察后,盛光祖为呼铁局布置了一项任务:参照铁路客票网购系统,立即研发货运平台,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实现公开公平的网上订车。实际上,在去年铁路客票实行网上订购之后,在多个场合下,盛光祖表露出推行货运业务上网的意见。
此后,在呼铁局内部,一场疾风暴雨似的运输改革迅速起步。6月份接受任务;7月15日,白货(非煤炭业务)业务开始尝试网上下单;8月15日,煤炭开始网上下单。
为什么将试点放在呼铁局?盛光祖在到访呼铁局时的一句话,或能说明要旨:货运改革如果能在呼铁局推开,其他局就没有理由推诿。
贪腐大案频频涌现的呼铁局,无疑是货运改革的最佳试验场。
呼铁局信息技术开发所,承担了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任务。所长申光曾向记者介绍说,在运力不足的背景下,只要公开运力,所有乘客以公平的机会来争取这些客票,尽管仍然有人得不到票,但资源是摆出来的,大家的机会是均等的。
要使货运客票化,前提是完全公开运力。在运力资源长期紧张的前提下,要体现公平,唯一的途径,也是将运力资源公开,按照先到先得的方式来公开竞争。但货运组织要比客运复杂得多,在实际中,装车能力紧张的发站、接卸能力紧张的到站、特定车种或车型不足,都会造成运力不足。根据不同的情况,要分门别类制定不同的分配原则。
从2012年8月到2013年6月,呼铁局的局部试验,在这个特殊的区域全面展开。在呼铁局自主研发运营的内蒙古资源网上,呼铁局管内的车皮,通过公开车皮详情,网上请车,先到先得的方式,开始悄然试水。
甫一实验,就赢得了广泛赞誉。曾浩觉得,始于2012年的呼铁局货运改革,与之前的呼铁局相比,俨然就像换了人间。
内蒙古伊泰集团驻呼办事处主任李建军说,过去铁路运输,什么时间发货、什么时候装车,只有在当天才能知道,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库存压力 。现在通过互联网就可以知道具体的装车日期和数量,这样就可以提前准备货源,也可以与港口、客户进行提前对接,减少了货物的损耗,这些都是可观的经济效益。
此间,2013年年初,铁道部撤销,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2013年5月2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开始部署全国的货运改革,先行一步的呼铁局,跟随整个铁路总公司的货运改革步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改革同时触动的,还有“关系户”的利益,在过去的“计划”阶段,内蒙古政府确立的重点运力保障企业,多达4000多家,这些企业,或多或少享受着运力保障的格外优待。
在内蒙古高层的直接推动下,这样的优待户,从4000多家一下子缩减到47家。内蒙古经信委经济运行局局长陈志军在接受经济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曾坦言,一下子减到了极限,受到的压力很大。这47家重点企业,一些是涉及能源、军工等行业,一些则是内蒙古重点培育的企业。相比于其他企业,他们拥有了一定量的运力保障,超出分配运量之外的,也需要在网上参加抢订。
尽管仍留有些许余地,但毕竟前进了一大步。呼铁局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者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理论上,再严密的制度设计都不能杜绝贪腐,但现在的呼铁局,风气已经没那么差了,客观上对车皮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强烈了。
实际上,煤炭的黄金十年渐行渐远,随着多条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兴建,内蒙古煤炭运力紧张的局面也即将成为历史。这段特殊的往事——令人惊愕的腐败窝案——或将成为改革的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