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网 > 新闻资讯 > 社会焦点 > 正文

民营航空审批冰封6年后解冻 两公司筹建初审获批

2013-06-05 08:50:39   来源:新京报   

      据民航局《2012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航空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3889.8亿元,比上年增长9.1%。但211亿元的利润总额,比上年减少62.1亿元。

      既然如此,为何民营企业还要纷纷进入?

      李晓津认为,云南景成、山东南山都是有备而来。“这一波与成功存活下来的春秋、吉祥一样,更理智、更有思路。”

      “春秋也是旅游起家,自己的旅行社可为航空公司带来50%的客源。吉祥是包机出身,之前已积累不少客户。接手奥凯的大田,也有航空货运代理的背景。”李晓津说。

      与此类似,以旅游为主营业务之一的景成集团,和早已计划打造集教育、运输、材料、制造和服务为一体的航空产业链的南山集团,设立航空公司并不是冲动之举。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民营资本设立航空公司,不单单是想靠卖机票挣钱,更多的是带动其他产值。“就像旅行社买大巴一样,是为了支撑主业。”李晓津认为。

      此外,地方政府的“航空情结”也是主要推动力之一。对于地方政府,几十年前的发展方法是“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已然是“要想强,上民航”。

      “受招商引资和发展地方旅游和经济的需要,地方政府都有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航空公司的情结。而航空公司引入地方政府资源后,得到的将不仅仅是现金的注资,还可能是更多政策性的支持,比如免税、土地优惠等。”民航局一位官员曾这样向媒体表示。

      “许多航线虽然不赚钱,但是对地方政府来说,在该地开通航线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李晓津曾举例称,航空公司在北京每赚1元就给地方带来12元的收益,上海是14元,天津超过7元。从全国来说,拉动平均经济收益在8元左右。

      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曹允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对于发展航空业的热情多年未变,近期在投资驱动之下,热情更是有增无减。此番民航局重开审批渠道,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努力。

上一篇:人民币持续升值传递什么信号
下一篇:习近平拉美行掀起“中国旋风”